正文 第35章 下篇(12)(2 / 3)

4.以李氏文化為龍頭,推進李氏文化向產業化的方向發展。這方麵,首要的工作是做好策劃論證、招商引資。“品牌立身,策劃起家”,是國內學者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共識。十多年來,李氏文化基本停留在研究考證階段,沒有形成像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甘南藏傳文化那樣的文化產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策劃和包裝。要使李氏文化發展成為一大文化產業,必須首先進行科學的分析論證和策劃包裝。要由政府聘請文化產業專家和文化企業家對李氏文化開發進行一次全麵的論證和策劃,形成李氏文化開發的整體規劃,確立係列開發的可行性項目,為下一步的大開發奠定基礎。李氏文化的策劃開發,可以依托每年一次的公祭李氏先祖活動,就李氏先祖祀禮、李氏名人事跡展覽、李氏文化工藝品、隴中民情風俗、隴中書畫、隴中名吃以及“李氏宗親”係列酒等一係列項目展開策劃和包裝。特別是李氏名人資源,有很大的開掘空間。譬如,中國乃至世界,隻有一個李白,全國紀念李白的建築不計其數,李白自稱“隴西布衣”,可惜在其真正的故鄉現在隻能找到一方碑,我們能不能建一個“李白故裏”?這些都是甘肅人的精神資產,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資源呀。這些需要甘肅人乃至於外省來甘肅工作的同仁們通過努力去發掘和建樹。屈原、司馬遷、王昭君等,他們的故鄉都已建祠宣傳,以增強地方影響力。其次,整合資源,統一開發。整合資源,形成整體優勢,做到統一開發,避免分散經營和多頭管理,是文化產業聚集規模效應,向縱深發展的先決條件。目前,隴西李氏文化的資源,分別由文化、城建、旅遊等多個部門管理,難以形成合力。應由政府主管部門負責:盡快實現資源整合。可以縣旅遊局為基礎,統一管理和開發“李家龍宮”、仁壽山公園、鞏昌鍾鼓樓等基本資源,逐步實現李氏文化資源開發的規模效應。

5.開發李氏文化,還應注意其在社會的和諧建設方麵所具有的積極作用。

遍布環宇的李姓族人,一千多年來,以隴西為郡望,相承相襲,代代相傳。在當今興起的尋根問祖熱中,他們對故裏的眷戀之情更加強烈,以企盼的眼光關注著祖根祖業的興旺發達。所以,大力弘揚李氏宗親文化,有助於加強同海內外李氏宗親的聯係,憑借對故土的強烈眷戀依賴之情,形成歸屬感,激發海內李氏後裔愛國愛家熱情。老作家蘇叔陽在《中國讀本》一書中說,“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之一便是家族的紐帶。‘認祖歸宗’至今仍是華夏兒女最強大的向心力之一。‘宗牒’、‘宗譜’學的複熾,海外各地華人的‘族親會’、‘問親會’的興盛,都表明日臻富強的祖國對華人、華裔的召喚力和家族的凝聚力。重視家族是中華民族悠悠數千年的傳統,一位傑出的祖先會使千百年的晚輩感到光榮之至……家庭、家族的和睦穩定是社會祥和進步的保障。”李氏家族是世界上人數最多、分布的地域最廣、全球財團最多的家族,可以通過舉辦中國甘肅隴西召喚全球李氏華裔歸宗拜祠香典、中國甘肅隴西李氏文化國際研討會、中國甘肅國際經貿招商洽談會等活動,作為溝通國際人士、聯絡李氏各國際集團,以及招商引資,經貿洽談的載體。通過召喚分居在世界各國的千千萬萬李氏後裔回國歸宗認祖,祭拜宗祠,承納回報之心,同時也為祖國的統一大業作貢獻。由此,讓甘肅搶占先天環境,吸引人才,吸引資金,開發資源,發展甘肅。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把李氏文化的文章作好了,不論是對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還是在西部發展占盡先機,其積極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開發李氏文化,還有利於鄉村結構治理。胡錦濤同誌說:“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作為宗族文化,李氏文化具有現實生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有助於維護社會秩序、降低社會運行的摩擦成本、加強凝聚力。因為在中國,祖宗崇拜是國人最基本的感情之一,宗族文化在社會上至今仍然具有十分廣泛的影響。多少年來,李氏族人一直熱衷於續家譜、修祠堂、建祖墳、尋根問祖、宗族聯誼等活動。從根本上說,李氏宗族還是崇尚儒家文化,並以儒家文化對族人進行教育和管理。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是三綱五常等倫理觀念,它顯然對維護社會秩序具有積極作用。另外,李姓共尊“隴西堂”,天下李氏出一家。這一事實也使遍布各地的李氏族人以自身的文化道德觀念處理好內部的糾紛。特別是在各地的鄉村。因為在很長的曆史時期,中國的鄉村治理不是或者說主要不是靠基層政權,而是有威望、品行好、有學問的鄉紳和宗族領袖來發揮作用的。調解民間糾紛的出路在於利用自發形成的宗族組織。在土地革命中宗族成為對抗革命的力量,所以遭到抑製和打擊。在今天,隨著執政黨從革命者向執政者轉變,要充分發揮宗族組織的作用,不要簡單地將其與“黑社會”、“頑固勢力”聯係在一起。現在,僅隴西縣境內以李姓為名的村莊就多達74個,李姓戶數約占全縣總戶數的1/5,充分發揮李氏宗族文化的資源,可以有效降低社會運行的摩擦成本,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