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離岸貿易發展初探(3 / 3)

(三)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吸引大規模公司入駐,為離岸貿易的發展注入動力

據統計,在上海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前,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就已經聚集了來自94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家企業,與190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目前世界500強中有111家企業在這裏安營紮寨,如美國通用電氣、朗訊科技、默克公司、杜邦公司、日本三菱商事、英國殼牌、英國BP石油、巴斯夫、羅伯特博世、法國聖戈班公司等。①而從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至2013年11月22日,僅僅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就新設企業1434家,其中外資新設企業38家,外資注冊資本超過5.6億美元;內資新設企業1396家,內資注冊資本超過347億元。而上述新設企業中,以貿易類和服務類為主,占比分別為69%和26%。②

從新加坡和香港的經驗來看,由於大中型企業是離岸貿易的主要訴求者,所以吸引國內外大中型企業將營業總部、采購、研發和市場營銷中心以及海外跨國公司將區域總部落戶在當地,是培育離岸貿易的必由之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先行先試政策為內、外資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一股春風,對他們有極大的吸引力,而大中型企業的聚集進而又為離岸貿易發展帶來了持續的生命力。

(四)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投資軟環境的改善,為離岸貿易的發展提供了便利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不是經濟特區,也不是政策窪地,在自貿區內並沒有稅收優惠和政策優惠,但卻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方式創新的一個契機,所以貿易、投資軟環境的改善是自貿區建設的主要議題。離岸貿易的發展需要一個穩定、開放的經營環境,而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水平也是衡量一個地區離岸貿易是否能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

中國對投資的管理模式一般采用審批製。上海自貿區對外商投資采取負麵清單管理模式,隻要不屬於清單的限製行業,隻需備案即可,而國內資本的對外投資,也由審批製改為備案製。這樣可以大幅度節約時間,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市場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此外,自貿區內貨物流轉手續也相對簡化,可以采取先入區後申報的模式,並配合以智能化的卡扣管理和信息聯網,大大縮短了貨物進出所需時間。上海自貿區貿易和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可以為企業開展離岸貿易提供極大的便利。

四、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離岸貿易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一,加快發展離岸主體,吸引大、中型企業入駐。大、中型企業是離岸貿易的實施主體,隻有吸引它們進駐,上海自貿區離岸貿易的發展才能保持活力。香港和新加坡吸引企業入駐的主要手段是優惠的稅收政策,但是,上海自貿區並沒有涉及所得稅和營業稅的優惠,它對企業的吸引力主要來源於開放的經濟環境。所以,進一步推進資本賬戶的開放,促進利率市場化,製定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投資負麵清單,都是提高上海自貿區開放程度、吸引企業入駐的主要手段。此外,由於國際市場的融資成本大大低於國內市場,自貿區的分賬管理模式給自貿區企業海外融資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所以擴大區內企業的融資途徑和渠道也是上海自貿區吸引企業入駐的一大亮點。

第二,推進金融改革,支撐離岸貿易的發展。離岸貿易必然涉及到大規模的資金流,所以資金保障和風險規避是離岸業務麵臨的主要問題。作為支撐條件,自貿區應該吸引和鼓勵大型銀行、金融機構、特別是海外跨國銀行加盟入駐,並鼓勵其開展離岸金融業務,促進銀行業同業間往來,為離岸貿易提供保障。此外,可以在“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原則下,推動金融衍生品發展,以幫助離岸企業達到規避資金風險的目的,例如,在自貿區內發展遠期金融產品、金融期貨、金融期權以及金融互換產品,並積極探索金融交易市場的建設。

第三,推進人民幣離岸服務,助推離岸貿易。人民幣跨境交易是實施離岸貿易的基礎,中國人民銀行出台的《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中,允許上海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人民幣卡跨境結算業務,在限製使用用途的前提條件下,區內機構可以從境外借入人民幣資金,區內企業還可以開展集團內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這是中國人民幣離岸業務開放的一次大邁步。為了推動離岸貿易的發展,應該繼續循序漸進地推進人民幣離岸業務,擴容銀行離岸金融牌照,進一步開放金融機構從事離岸業務;通過額度、地域、賬戶、交易類別或者產品管理,使得上海自貿區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資金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滲透,建立分離滲透型金融市場;起草並出台《存款保險條例》,有序開放民間資本在自貿區內設立民營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區內設立以人民幣計價的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台,擇機推出A股國際版,以容納海外人民幣和國際貨幣的投資需求。

第四,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為離岸貿易開辟通道。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也是促進離岸貿易發展的一大動因。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可以吸收新加坡的先進經驗,在離岸貿易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建立發展離岸貿易的主管機構,實施一站式審批、監管和服務的中心大樓,促進離岸公司設立和運營的便利化,並幫助這些企業,開發業務能力、尋找海外合作夥伴、進入新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