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夾縫求生:不得已的聯省自治(2 / 2)

在北方,奉係軍閥張作霖沒有提出過類似的口號,倒是實實在在地自主經營著他的地盤。這位“胡子”出身的大帥沒讀過多少書,但是馭下治軍有他的一套,對文人謙遜,對武人就用江湖義氣。“吃老張家的飯,給老張家賣命”的思想保證了部下的忠誠,就是遲遲不能使奉軍脫去胡匪習氣。20年代中期,華北等地的政治經濟狀況不斷惡化,戰禍、賦稅和兵差這些人為的因素導致東北地區的移民大增。1921年關內向東北移民僅20.9萬人,1927年達到105萬人,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間共有618萬人到東北謀生。隨著大量移民的到來,大片的圍場和閑荒地變成了農田,礦山、鐵路、電站、銀行、學校紛紛建立,原有的自然經濟結構迅速瓦解,大豆、豆油、小麥等農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國外,東北成為中國商品經濟最活躍、城市化最快的地區之一。

東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為發展重工業提供了資源條件。20年代末,東北工業化水平超過長江流域,形成了以鋼鐵、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係和以糧食加工、紡織、食品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體係。在“九一八”以前,東北人口占全國7.7%,而國際貿易占全國25%,是唯一貿易順差的地區,東北的經濟在全國已經舉足輕重。

長期以來日本對東北的事情特別關心,從日俄戰爭起就把東北看成了自己的後花園。日本壟斷企業“滿洲鐵路株式會社”在東北築港,開采煤鐵礦藏,修建鐵路,非法移民,滿鐵調查部幾十年間持續對中國進行廣泛的情報收集和研究。在曆次戰爭中日本不遺餘力地支持張作霖,不僅為奉軍供應武器彈藥,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通過間諜策劃倒直聯盟。1925年郭鬆齡兵變試圖奪取沈陽時,日本人出兵幹預,日軍8000餘人喬裝奉軍直接參戰,最終郭鬆齡兵敗被殺。

張作霖在爭取日本支持其內戰的同時,也企圖擺脫日本的控製和幹涉。1915年東北生產的焦煤5.74元一噸,運到漢陽是24.54元一噸,其差價多數被日本控製的南滿鐵路拿走。張作霖不顧日本多方阻撓,製定了龐大的鐵路修建計劃,打破了東北鐵路長期由日俄兩國控製的局麵。張作霖還籌備建築葫蘆港,企圖通過自建鐵路把東北各地聯係起來,以葫蘆島做吞吐港口,限製日本對東北財富的掠奪。

日本對此深為不滿,認為東北修築的鐵路嚴重影響了其在“滿蒙”的權益。為此,日本曾多次向張作霖提出警告和抗議,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1928年,日軍中的極端分子暗殺了張作霖,希望以此引起混亂來為日本謀取利益。

繼任的少帥張學良懷有救國激情,重視發展民生。他自己掏錢辦教育,建立了一批大中小學,尤其創辦東北大學可謂一項創舉。東北大學教學經費充足,實行高薪養士政策,教授的工資高達北大的六倍,一時關內許多名人學者雲集東北大學。

然而,缺乏經驗的張學良在政治上很快陷入了被動。沙皇俄國修建的西伯利亞鐵路通過中國東北修到海參崴,東北境內的“中東鐵路”由中東鐵路公司負責維護治安,公司有權在中國境內興辦工礦業,使得“中東路”成了國中之國。沙俄覆滅後,蘇聯繼承了在“中東路”的特權。1929年5月,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舉行“第三國際”秘密會議,年輕氣盛的張少帥聞訊決定驅逐蘇聯在東北的外交人員,並派兵接收“中東路”全線,於是戰爭爆發了。激戰月餘,東北軍全麵潰敗,最終中方被迫交回了“中東路”。

“中東路”事件發生的時候,東北外交完全由張學良獨立負責,南京政府沒有插手,除了支援200萬元之外沒有派兵參戰,結果鬧到中蘇斷交,東北損失超過5000萬元。對於張學良而言,他感到是東北在獨力抵抗蘇聯,由此不敢再輕言戰事,這種心態在兩年後的“九一八事變”中突出體現,使他背上了“不抵抗將軍”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