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岩館到高山(1 / 3)

從岩館到高山

麵孔

作者:陶瓷蝦

蒂羅爾省首府因斯布魯克,這個坐落於因河河穀中的城市人口隻有二十多萬,卻堪稱阿爾卑斯之都。兩百多年裏,蒂羅爾人影響著登山運動的發展,登山、攀岩、徒步、滑雪,深深地刻在了蒂羅爾人的基因裏。

David的母親Claudia來自這個城市。和兩個朋友在1987年又一次來到尼泊爾,因為天氣,Claudia沒有完成原先的登山計劃,卻和她們的向導Rinzi迸發出愛情的火花。1990年8月4日,David來到了這個世界。他的記憶始於嬰兒背架,睜開眼睛,皚皚白雪和千仞立壁是David對這個世界的第一印象。

遇到伯樂

五歲時,David在尼泊爾的堂弟夭折了,他隨父母第二次來到父輩曾生活的地方。從因斯布魯克到法蘭克福再到加德滿都,接著是一整天的中巴和三天的步行。狀況非常糟,除了這個病故的孩子,其他孩子也都在嚴重腹瀉中。Rinzi其他兄弟姐妹的孩子有的生活在寄宿學校,情況隻能用湊合形容。回到奧地利,Rinzi和Claudia為改善家鄉生活條件和那些孩子的教育問題組織了一次慈善捐助活動。從喜馬拉雅登山探索時代起,很多來自歐美的登山先驅回到家鄉之後便著手努力改善當地人醫療、衛生、教育等生活條件。Rinzi的學生時代便是在首登珠峰的希拉裏爵士捐助的學校並且依靠希拉裏提供的獎學金度過。David父母的這次活動邀請到了Wolfgang Nairz。Nairz在奧地利登山界是教父級的人物,不僅是首位登頂珠峰的奧地利人,也組織領導過數十次喜馬拉雅遠征。與Wolfgang Nairz一同前來的還有Peter Habeler,Habeler曾是梅斯納爾的攀登搭檔,兩人首次實現了珠峰的無氧攀登,曾在1975年首次以阿爾卑斯式攀登開辟了加舒布魯姆I峰的新路線,也與英國Scott Doug成為首位攀登El Captain的歐洲人。他是登山運動的裏程碑,也是把David帶入攀登世界的伯樂。

每年Habeler都會在老家蒂羅爾省的Zillertal山穀中開辦攀岩夏令營,親自帶領一群8到14歲的孩子攀登。盡管David年紀尚幼,但在尼泊爾的經曆和優於其他孩子的身體條件讓Habeler在這次慈善活動後邀請David參加了位於2177米的卡塞爾高山旅館的攀岩夏令營。旅館後方有片岩場,首次接觸攀岩的David被完全吸引了。這是年幼的David第一次和父母分開,通電話時,Habeler對他父母說:“你們下山後這孩子快忘了你們了,放心吧。但你們務必提前幾天上山,一定要看看這孩子攀岩感覺有多麼好,我這輩子沒見過這麼有天賦的孩子,一定要讓他繼續攀岩。”

繼續攀岩說起來容易,做到卻並非那麼容易。90年代,運動攀剛剛興起,攀岩館也極少,即使在因斯布魯克,也僅有一麵小小的攀岩牆,兒童攀岩的機會極為難尋。一次偶然的機會,David的母親得知一位名叫Reinhold Scherer的攀登者組織了一個兒童攀岩訓練班,而他們認為六歲的David還太年幼,一番苦苦說服之後,他答應讓David試一試。兩小時的訓練後,Scherer說:“David這孩子我要了。”

攀岩小天才

Scherer的兒童訓練班有十多個孩子,當把目光移到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說這是個攀岩冠軍的搖籃,這裏是Anna Stoehr,Katharina Saurwein這些未來世界冠軍的起跑線。他們是攀岩搭檔,是競爭對手,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發小。David在年幼的意識裏,攀岩不僅是童年戲耍,更是未來。意識到這點的還有他的父母,他們知道攀岩對他是多重要,會給他帶來多少快樂,因此他們開始和David一起攀岩,更確切地說,為David和他的朋友們創造更多的攀岩機會。每個周末每個假日,他們開車帶著那些孩子們,往來於各個岩場。在成長中,David的父母沒有推動過什麼,他們所做的僅僅是沒有阻止。

很快David必須麵對最艱難的事情,就是在一旁觀摩他的朋友們攀岩。蒂羅爾攀岩錦標賽,因為年齡受限,盡管和他的同伴爬得一樣出色,David無法參加比賽。在之後一年多時候裏,David和別的孩子們一起訓練,卻無法把訓練的成果轉化成競技比賽成功的興奮,這無疑是個折磨。太早體現出攀岩天賦有時候未必都是好事。位於意大利加達湖Gardasee北側的Arco也因攀岩而著稱,這裏有著曆史最為悠久的競技攀岩比賽Arco Rock Master。每年在這裏的訓練營都因年紀問題被拒絕參加,為此David傷心得哭了好幾次。終於在七歲那年,在離因斯布魯克30公裏的Telfs舉辦了一個叫Hohe Munde Cup的攀岩錦標賽,這算是一次很小的比賽,場地甚至隻是一根鑿了洞的煙囪。但這是David第一次參加攀岩比賽。同伴們都來了,在場下熱烈的加油鼓勁聲中,作為最年幼參賽者的David獲得了第二名。比賽勝利讓David體會到競技攀岩帶來的激情和成就感,同時給自己留下了個問題,為什麼不是第一?

九歲時,David參加了第二次競技攀岩比賽,奧地利登山協會OEAV組織的青少年攀岩比賽,這次他獲得了冠軍,開始了之後一係列兒童和青少年攀岩比賽奪冠曆程,蒂羅爾冠軍,奧地利冠軍,歐洲冠軍和世界冠軍。

David的成績不僅在攀岩館裏和競技場上,在天然岩壁的運動攀方麵,David也在快速進步著。八歲的David獲準參加Arco攀岩訓練營。這裏讓他有了天堂的感覺,路線比David攀登過的任何一條路線都長,岩石質量沒得說,在岩壁上遠眺加達湖,在David年幼的記憶裏,這個世界沒有哪裏比這兒更好玩了。David也完成了個人第一條UIAA 8-(7a-)的路線,本來David隻是想試試而已,卻被他flash掉了,David自己還沒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麼,卻讓教練Scherer吃了一驚,David總能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兩年後David完成第一條8a-路線,11歲8b,12歲,8b+,13歲8c。

夢想成真

這樣的成績毫無疑問在攀岩界會吸引眾多的眼球和讚助商的關注。Metrolius是David的第一個讚助商,David和他的父母將不再為添置裝備費神,並且為攀岩而四處旅行的開銷也有了著落。當地的一家銀行Raiffeisen Bank為他提供了一份正式的讚助合同。2001年,瑞士的Mammut一鍋端讚助了David和Scherer的訓練班的全體隊員。2006年,David認識生活在因河河穀中另一個城市Imst的Peter Reinthaler。Peter平時經常出沒在攀岩館裏,除了愛好,還有一個特別的任務,為讚助商物色優秀的攀岩者,為其牽線搭橋。之前就曾有傳言,紅牛公司打算組建一支攀岩的隊伍,正在招兵買馬中。紅牛是一家位於奧地利薩爾茨堡附近的運動飲料公司,不遺餘力地支持著各類極限運動。所以當Peter見到David,問他是否有意加盟紅牛的時候,David立即爽快地答應了。有了這一係列的讚助商,尚未成年的David的人生藍圖卻已經有了大致的框架——職業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