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的政治昌明。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國家的政治生活也逐漸民主化,開始采取個人推薦與組織推薦相結合、民意測驗與組織考察相結合的方法提拔幹部,“革命”留下的許多遺跡正逐漸在生活中銷聲匿跡。盡管一些老革命對權力戀戀不舍,仍逐漸被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年輕幹部所取代,並且書中對當代青年較為陌生的顧問委員會、第三梯隊進行了簡單的介紹。通過對改革派田福軍抓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關注民生等工作的讚賞,以及對瀆職幹部的處理,折射出改革開放以後黨的執政方式的變化、執政能力的增強。
《平凡的世界》中的教育勃興。整整一代人知識素質的低下是文化革命最為嚴重的後果,教育的斷層造成當時國家人才的斷層。高考製度恢複之初,全國新生錄取率不到5%,而到2007年已超過60%,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0.0171%上升到2006年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這其中就有孫少安們大力辦學的功勞。
《平凡的世界》中的文藝繁榮。從西北小縣詩歌的盛行、“黃土地派”的興起到文人作家的泛濫,“四人幫”垮台以後,中國最為矚目的現象之一就是文學在全社會的大爆炸。從劉心武的《班主任》開始,以社會問題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哪怕是一個短篇小說,常常立刻就引起全社會的喧嘩,中國文學直接的社會效應從未達到過如此巨大的程度。為了迎合這種文學的狂濤巨浪,許多報刊雜誌紛紛辦起了“文學講座”、“刊授大學”、“函授大學”,以此滿足和吸引成千上萬的文學青年。一些主辦單位出錢雇用已經出名的作家,到各地去進行演講、售書,使得這類活動讓各方麵都受益匪淺。各種外國作品也紛至遝來,一部《追捕》,讓全中國的女人都尋找起“真正的男子漢”來了。不愁吃穿的農村不時傳出悠揚的絲弦聲和莊稼人的歡歌笑語……書中真實的反映了當時文化興盛的局麵。
《平凡的世界》中的曲折發展。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尤其對於缺乏知識、信息、能力的農民來說,要在大時代的變革浪潮中奮然躍起,那是極其不容易的。而跌落下來又常常就在朝夕之間。象孫少安這樣一些後來被光榮地奉為“農民企業家”的人,在他們事業的初創階段卻是非常脆弱的。一個偶然的因素,就可能使他們處於垮台的境地;而那種使他們破產的“偶然性”卻是經常的現象。田福軍被譏諷、被誣告則更說明了改革的倡導者、踐行者步履維艱,時刻處在風口浪尖,因為在那個年代,中國和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在一條鋪滿荊棘的新路上摸索著前行,碰個鼻青臉腫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人們麵對的現實。而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在這條路上跌倒後,爬起來繼續前行?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要毫不動搖的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使改革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
《平凡的世界》中的社會責任。作者還以一個知識分子的敏銳視角,深刻剖析了社會消極的一麵,如腐敗的滋生削弱了改革的成績,貧富差距導致社會的不公平,基層黨組織渙散使封建迷信活動猖獗,還有貧困生的求學問題、三農問題、煤礦安全問題、幹群關係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在當今社會仍是眾多大學生關注的熱點。作者提出的勞動獲得尊嚴、正確看待財富、奮鬥與苦難造就偉大人生等觀點至今激勵著許許多多的大學生奮勇前行。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年12月19日.
[2]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