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關於欠發達地區新農村文化建設問題的思考(1 / 2)

慶陽市委黨校賀麗麗

建設和諧新農村,不僅要有繁榮的經濟提供物質基礎,健全的民主提供政治保障,還應該有豐富的文化提供精神支撐。通過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最大限度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創造出文明的鄉風,整潔的村容。一方麵,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體現出新農村建設的本質要求;另一方麵,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開展將促進新農村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共同思想根基,能否把農村的文化建設搞好,使農民過上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敗。

一、欠發達地區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文化生活單調乏味

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適應,農村的大部分農民文化生活比較貧乏。對文化投入不夠,最基礎的文化設施缺乏,使農村文化生活極為單調、貧乏,在農村中,還有相當比例的群眾,依然是守著一台電視機,但頻道相對較少,節目難於符合農民審美口味,或者是方方正正的麻將桌,以打發多餘的時間;各種文化服務團體為農民提供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總量較少、質量也不高;反映農村題材電影、戲曲、科教圖書等相對較少,且質量良莠不齊,富裕了的農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加迫切,農民在農閑時,找不到有效的休閑方式,精神感到空虛,不健康活動方式由此產生。

(二)農村不良文化有所抬頭

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農村不良文化風氣盛行已經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求神問卜、預測凶吉、算命、看手相、跳大神等封建迷信有較大發展空間;在一些村民家中,又重新擺上了神像牌位,燒香化紙,虔誠祭奉;邪教組織在農村加大了傳播和滲透,極大地阻礙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在一些農村,凡遇紅白喜事,不顧有無經濟能力,一味講究排場,大操大辦,給當事人造成沉重經濟負擔;男尊女卑封建觀念在生育、就學、婚嫁等問題上仍表現突出。由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失衡,缺乏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致使一部分人盡管樓房高了,飯菜好了,精神依托卻沒有了,造成農民文化生活匱乏。

(三)農村文化資源設施相對匱乏

農村的文化、體育設施和活動地點很少,現有的文化館、圖書館中,有很多建築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幾乎形同虛設,圖書館、閱覽室書刊數量少更新也很少,村辦的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無圖書、無器材的情況更是普遍,有的甚至連場所也沒有,隻有一塊牌子,不少農民一年到頭沒看過一張報紙;許多文化站隻有一個位子(一個工作人員)、一塊牌子、一枚章子、一間房子,有的連單獨的房子都沒有,文化活動的器材更是少得可憐;許多鄉鎮電影院或電影放映隊都已停用或改為他用,一些電影放映隊也已解散,這些情況與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文化需求量差距很大。農民在農閑時往往有大量時間得不到充實安排,在家打牌現象非常普遍。各種不良風氣如賭博黃毒等等也隨之出現,汙染了農村的文化空間。

(四)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弱化,服務質量不高

由於對農村文化認識的偏差和經費投入的不足,農村文化隊伍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人力流失與弱化的現象,後繼力量嚴重匱乏。農村文化專業幹部文化工作技能不強,工資待遇低,願意從事農村文化工作的人員越來越少。現有農村文化隊伍普遍存在年齡老化、知識陳舊、專業水平偏低的狀況,他們進修學習機會少,業務能力不強,有時想幹卻不會幹,或者幹起來還是老一套,缺少新意和吸引力。農村原有的文藝宣傳隊、劇團等文藝團體,早己紛紛解散。

二、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探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改善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還要與時俱進地推動農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努力培養農民向上的社會風尚,不斷推進農村文化的繁榮,以保證建設出一個具有良好的精神風貌,符合“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拓寬渠道,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

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結合“十一五”規劃,落實中央關於“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規定,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在農村文化建設的費用上,應以政府為主導,納入財政支出預算,切實加大投入,通過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