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築牢民族地區農村黨的建設基礎(2)(3 / 3)

從以上調查可以得出,目前農村醫療衛生存在諸多的問題,如:鄉村醫療基礎設施差,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看病難,吃藥貴,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所以當務之急是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

二、農村醫療衛生發展對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組織結構,發展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和大病救助製度建設。一是建立健全組織結構,切實加強班子建設。嚴格依照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要求,與組織、人事部門密切配合,按照“四化”標準配備好各級醫療衛生單位的領導班子,特別是黨政一把手。做到選好一個領頭雁,帶好一支隊伍,把衛生改革與發展引向深入。二是積極穩妥地發展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和大病救助製度建設。堅持“民辦公助,農民集體政府三方籌資,群眾自願參與,資金封閉運行,賬目公開、透明、便民、利民”的原則。要按照城鄉居民享受同等醫療保障政策的要求,根據財政實力,逐步提高合作醫療資金籌集標準,提高大病住院補償標準,降低大病住院補償起付線,擴大特殊病種範圍,進一步減輕農民看大病的負擔,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要大力提高農村困難群眾醫療救助水平。民政部門要研究解決救助審批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改革救助審批手續,將事後救助改為事前和事中救助,逐步放寬救助條件,擴大大病救助病種,提高救助標準,多渠道解決群眾“看病貴”問題。

(二)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支持力度。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關鍵是加大投入,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要認真落實中央關於每年新增的衛生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要把推進農村衛生工作所需資金列入各級財政經常性開支項目預算,並將新增的衛生事業經費主要用於發展農村衛生事業。一方麵,地方政府要按照國家相關政策逐步增加農村衛生投入,增長幅度不低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力爭通過3-5年衛生支出達到同期財政支出的8%。另一方麵,國家和省上應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將農村衛生事業納入政府保障範疇,重點保障農村預防保健、衛生監督、衛生基礎設施、人才培養經費投入,加快改變當前農村衛生的狀況。比如說,政府可以掏錢對鄉村醫生進行培訓,這方麵中國是有非常好的經驗,另外還可以投入一部分資金來改造這些村裏麵的衛生室,還可以考慮對村裏的醫生進行補助。

(三)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和科技工作。人才是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鄉村醫生向執業醫師過渡是鄉村醫生隊伍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各種形式的學曆教育和專業技術培訓,大部分鄉村醫生取得醫士以上的職稱,部分取得中專以上學曆,使鄉村醫生向執業醫師過渡成為可能。對農村衛生服務站的醫衛人員進行輪流培訓製度,借以提高農村醫衛技術人員的醫療操作技能。同時,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工作,逐步提升農村社區衛生站的人員素質,淘汰一些年老體弱又不適應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赤腳醫生。由各級政府組織對縣、鄉鎮、村三級醫療機構的醫生以及衛生人員進行定期培訓,而不隻是走走過場,尤其落實對鄉村醫生的培訓。經常派遣醫療專家下鄉宣傳普及醫療衛生知識,傳播推廣先進醫療經驗,並指導當地醫生的實踐。

(四)推廣實行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加強領導、完善製度。加強硬件建設,改善衛生環境。鄉村聯辦,統一管理。首先使鄉鎮分散經營的藥店診所統籌管理,使鄉衛生院名副其實,然後以鄉衛生院為中心,聯合村衛生室,實行對藥品、開支、賬目、病曆等的統籌管理。重點在發展壯大鄉衛生院,並強化鄉衛生院對村衛生室的監管職能。在監管的同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具體可實行醫護人員聘用製、工資核算製和目標管理責任製。實行“五統一”管理:政務統一管理,人員統一調配,財務統一管理,藥品統一調撥,統一考評目標任務以實行獎懲兌現(五)強化監管,遏製醫療費用過快增長。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督促檢查,加強醫藥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嚴格醫療收費價格和收費公開製度,下大力解決大處方、重複用藥、重複檢查等亂收費行為,減輕群眾的醫療費用負擔。要實施醫藥分離,徹底改變“以藥養醫”的補償機製,切斷醫藥企業與醫療機構及醫生之間的直接經濟利益關係。工商行政部門要加大對醫療機構在藥品購銷過程中收受紅包、回扣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行業不正之風,營造良好的看病就醫環境,維護醫藥市場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