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築牢民族地區農村黨的建設基礎(1)(3 / 3)

信息化建設在甘肅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甘肅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高閩農業信息技術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科學的結合與結晶。它主要包括農村通訊設施和農業基礎設施裝備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麵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農產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化等。農業信息化是傳統農業發展到現代農業,進而向信息農業演進的過程。農業信息化是促進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突出問題的有效手段,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關鍵性舉措,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而甘肅屬於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業信息化程度與發達地區存在很大差距,要實現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我省新農村的建設正處在一個上升階段,現階段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對推進農業信息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讓信息化很好地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信息化對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影響重大且意義深遠,它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各個領域。

一、信息化建設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核心是促進農民增收。近幾年來,農民增收的難度加大,除了市場疲軟、農副產品價格低靡等客觀原因外,農民缺乏市場信息的引導,生產、經營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難以開辟新的增收渠道,難以生產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等等原因,也是製約農民增收的主要障礙。甘肅的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較低,產品品種少、品質不夠高、技術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再加上目前甘肅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交通、通訊不發達,貧困山區和牧區農牧民居住分散,難以得到及時、準確、可靠、有效的信息,導致大量的農、副、牧產品流通不暢,經常發生“賣難”問題,農民經濟收入增長緩慢。大力發展甘肅農村信息化建設可以為農民提供充分、準確、及時、可靠的信息,通過各種信息的傳遞,還可以提升農業人口的知識水平和信息處理能力,這是現代社會推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和保證。此外,信息化還可以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引導農產品市場運行和安排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市場交易雙方直接聯係,減少流通環節,簡化交易程序,節約交易費用。有了及時、準確、真實的信息做基礎,農民將減少生產的盲目性和滯後性,降低市場風險。農業信息化使得信息和知識作為新的資源要素,和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的農業要素,共同融入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從而大力提高資源的集約程度和配置能力,更加高效地開發利用各種農業資源,並顯著增加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和領域的科技知識含量,更大程度地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率和能力。同時,農業信息化帶動了農業科技與經濟的全球化,通過連通全球的信息網,可以在瞬息之間,獲得大量的世界市場行情,從而協調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實現農業生產經營中市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競爭力。由此可見,農業信息網絡化的建設和發展,將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潛在作用,極大的推動我省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二、信息化建設改善了農民的政治生活方式

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民主作為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一種政治體製而存在的可能性,使農民能夠廣泛地參與公共事務。政府網站不僅僅為社會提供政務信息服務,更重要的是它開辟了廣大農民參與政治的新渠道。借助一些現代化的方式和途徑,農民與政府可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既強化了廣大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又提高了政府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和普通的農民參政方式相比,政府政務信息化、網絡化作為農民參與政治的新途徑,有其獨特的優勢和效率。通過政府政務信息化建設,農民可以及時了解國家政策和國家大事;可以最大程度的做到農村政務公開;農民還可以利用政府的網絡化信息,就政治問題各抒己見,甚至可以與政府官員直接對話。同時,政府信息網絡化建設也為我國各級黨委、政府、人大、政協以及黨政領導幹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提供了密切聯係群眾的廣闊而高效的渠道。信息化的建設和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政治覺悟和政治參與度,使農民參與政治不再是一項耗資巨大而難以實現的工程。

三、信息化建設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