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築牢民族地區農村黨的建設基礎(1)(2 / 3)

第二,列為考核項目。“百村結對共建”工作是一項長期工程,我們注意避免“一陣風、走過場”。州委組織部承擔做好“百村結對共建”活動的具體組織領導和協調聯絡工作,把各部門各單位結對共建的開展情況作為對領導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考核。同時,與州直機關工委、州扶貧辦、州民政局等部門緊密配合,加強對“百村結對共建”活動的督促檢查和考評,對共建工作突出的部門、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對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責任落實不好、效果一般的,進行通報批評。

第三,抓宣傳,樹典型。組織、宣傳部門加強了對“百村結對共建”工作的宣傳報道,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注意及時發現、總結和宣傳活動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組織部門還特別注意在活動中培養、發展、推薦、使用一批熟悉農村工作、了解村情民意、熱心為民服務的優秀年輕幹部。

四、“百村結對共建”初見成效

“百村結對共建”已經全麵實施,正在民族地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顯示它的活力。

表現之一,共建單位與農村基層黨組織互動起來了。共建單位把州委、州政府決策轉化為實際行動,黨員、幹部、專業技術人員緊密聯係農民、務工人員、經營管理者,活動在城鄉之間,隨時隨地與他們交流溝通,探討共建形式,尋找理想的結合點,增加發展的空間和機會。村支部與村民商量討論,提出要辦的大事,同共建單位協商意見,理順思路,製定出計劃、方案,建立了一係列運行規劃、製度。

表現之二,爭辦關係民生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一是幹部、專業技術人員普遍進村入戶,調查村情民意,確切掌握了群眾急需辦的事情。二是辦好平常事。共建單位與村組織抓農民技能培訓、修村路、改善小學基礎設施、建圖書室、消滅農作物病蟲害、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技術等。州委秘書處與廣河縣水泉鄉牛康家村結對共建,爭取和自籌資金68萬元,改建村辦公場所、修建小學教室、解決近145戶村民飲水難問題等,使一部分人短時間內脫貧,小學生由30多人增加到230多人,在雙向互動、共同提高方麵做出了示範。三是引導、組織群眾闖市場,抓勞務,促就業。僅今年5月底前全州外出務工人員達到36萬多,勞務收入有11.7億元,共建單位和村黨支部發揮了重要的組織作用。四是共建生態村。根據貧困村所處環境不是幹旱就是陰濕的地理特點,我們全力用好退耕還林政策、綠化政策,扶持農戶種果樹、花椒林、抗旱林,保護水源,保護脆弱的生態體係,逐步發展生態經濟。有計劃地投資修建農戶沼氣池,建池農家將近10萬戶,並把沼氣工程作為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的一項基礎工作持續進行。

表現之三,共建農村經濟組織。在農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股份合作組織,努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在東鄉縣部分村建立了洋芋協會、養羊協會,康樂縣、和政縣、永靖縣部分農村建立了藥材種植經銷合作社、蔬菜種植經營公司等;發展重點集鎮,搞特色加工,振興集市商貿,延伸民間商貿流通網絡,輻射甘肅東南區域,共建作用在推動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日益明顯。

表現之四,村黨支部核心功能得到強化。共建中,黨支部為村民辦了實事,有的還爭取到了致富項目,增強了凝聚力。村領導班子建設上,每次調整村班子都十分注意挑選年輕、熱心服務村民的人選進班子,書記、主任年齡普遍下降,文盲現象也不存在了。共建單位還通過選派機關幹部任職、選聘大學生、培訓提高村幹部學曆等方式,改善結構,增強村班子領導能力、服務能力。同時,麵向全州鄉村統一錄用1050名大學生,充實基層隊伍。今年,在評選、建設全州精神文明單位活動中,專門推選了部分村進行表彰,肯定村班子工作,鞏固共建成果。

實施“百村結對共建”工作中,組織部領導賀桂玲同誌介紹說:“百村結對共建”做到一年強基礎,二年抓創新,三年上水平,在2011年前要取得預期效果。當前,我們抓緊行動,並及時聽取黨員、幹部、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抓緊製定更具操作性的細則和辦法。州委在每個階段開展檢查,逐一評定等次,總結推廣先進經驗,不斷提高黨建水平,全麵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