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天水市新農村建設中對管理民主的實踐與探索(2 / 2)

(一)加強教育,探索提高農民群眾參政意識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農民群眾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他們能否參與民主管理關係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天水市緊緊圍繞提高農民群眾的參政意識這一中心內容製定教育規劃,並使之與現有的農村基層幹部的教育培訓和農村勞動力的技術培訓統籌進行。通過民主參與意識教育,使農民樹立民主參與、當家作主的權利意識,認識到自己的利益與民主權利的緊密聯係,從而樹立起較強的民主責任感。通過民主知識和民主技能教育,使農民群眾了解民主管理的規律和原則,引導農民群眾切實增強法治意識,有序參與民主實踐,理性表達利益訴求,有效行使民主權利。

(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探索推進管理民主的支持力量和組織保障。

實現管理民主,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支持和推動。天水市從村黨組織自身建設入手,要求村黨支部轉變領導方式,從過去依靠命令、大包大攬的領導方式向依法領導轉變,支持和保障村委會履行職權,共同做好農村的民主管理工作。在抓村級黨組織建設中,天水市積極探索基層黨建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點,跳出了“村人治村”的傳統模式,打破常規,對選不出村黨支部書記的81個後進村,公開選拔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的“雙帶”型能人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並先後出台了包括《關於建立村幹部待遇激勵保障機製的規定》等一係列配套措施,探索建立村幹部的激勵保障、社會養老和監督考核機製。此外,天水各縣區還創新農村黨組織的設置方式,在中心村中建黨總支、產業鏈上建黨支部的基礎上,推行“支部+協會+合作社”的模式,使黨組織設置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達到了“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目的。實踐證明,這些探索和創新找準了農村發展的症結,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活力”和戰鬥力,趟出了一條抓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有力地推動了天水市的新農村建設。

(三)梳理農村各級各類權力主體之間的關係,探索改善實現管理民主的組織環境。

天水市在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這一原則下,著手梳理村民和農戶與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之間、與村民委員會之間以及村民委員會與鄉鎮政府之間、與村黨支部之間的關係,積極探索改善村民自治背景下實現管理民主的組織環境。一是村級組織必須尊重村民的主體地位,樹立讓村民參與村務活動的意識,重大問題讓村民知道,重要工作讓村民參與,重大事務讓村民決策,形成村民合理有序地參與村務決策、村務監督的機製。二是梳理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與村委會的關係,形成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民主決策、村委會管理村務、村民積極參與,村委會定期報告工作,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對村幹部進行民主評議的農村治理格局。三是梳理村黨支部與村委會的關係,在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這一原則下,明確村黨組織對村民自治所承擔的“支持和保障”的責任及履行責任的方式,在製度化和操作性上保證二者關係的規範運作。四是明確鄉鎮政府的指導地位,鄉鎮政府必須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地命令式工作方式,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予以指導、支持和幫助,但不得幹預依法屬於村民自治範圍的事項,做到還權於民,使村民自治名副其實。

(四)加強製度建設,探索完善實現管理民主的具體製度。

管理民主需要各縣具體的民主製度予以保障。天水市在完善實現管理民主的具體製度方麵,也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一是製定或修訂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從村民組織、經濟管理、社會秩序等方麵入手,對民主管理的各方麵的內容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為實現管理民主打好了製度基礎。二是完善村民委員會選舉製度,對村民的登記與公布、選舉委員會的產生、候選人的產生、正式選舉、選舉結果的公布等都依法作出了詳盡的安排,保證了選舉的合理性和民主性。三是建立健全了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為主要形式的民主議事製度,形成了以村中最高權力機關村民會議或受村民會議委托行使權力的村民代表會議、村委會召集的谘詢性的村民議事會議等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議事製度,並明確了各自的權力和職責,使村上形成的決議和決定更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科學性。四是健全村務公開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製度,對村級財務、計劃生育指標及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對象,宅基地的審批、安排義務工等事項及時向村民公開,增強了村務管理工作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