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政府主導型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體係與路徑選擇(1 / 2)

———以酒泉市為例

酒泉市委黨校侯彪安婭梅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中央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酒泉市在新農村建設中注重解決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民生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等現實問題,使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一、酒泉市新農村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堅持“圍繞區域布局調強競爭力、圍繞產業結構調高效益、圍繞品種結構調優質量”的原則,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區域化、專業化生產格局,建成了糧油、棉花、製種、瓜菜、牧草、啤酒原料、肉牛肉羊和乳品生產8大生產基地。全市70%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棉花、製種、肉羊和奶牛等重點優勢產業,從事棉花、製種、肉羊和奶牛等特色產品專業化生產的專業村已達到321個,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70%。

(二)加快產業化經營進程。現在酒泉市各類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發展到了459家,培育建成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13家,市級龍頭企業43家;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固定資產達到24.8億元,年實現銷售收入22.6億元,輻射帶動農產品生產基地165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麵積的80%,帶動農戶120萬戶;農產品年加工轉化能力達150萬噸,農產品加工增值率已達65%。

(三)加大支農惠農投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2007年各級財政用於支持“三農”的資金達5.49億元,年均增長10%。其中,安排農業產業化等資金3.55億元,重點用於支柱產業、重點龍頭企業、農業科技推廣、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節水、防風治沙等,以產業帶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完成農業綜合開發投資9243萬元;實施“以資代金”項目,發放水泥1.58萬噸,全麵促進了農村村容村貌和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

(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以機製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提高農民素質、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引進開發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為重點,按照“技術人員到戶、科技成果到田、技術要領到人”的思路,著力營造和培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的發展能力;近年重點示範推廣了以地膜覆蓋、日光溫室有機生態無土栽培、棉花超高產栽培、棉花膜下滴灌、測土配方施肥、洋蔥育苗覆膜移栽、奶牛高產養殖、畜禽“五良”配套、胚胎移植、青貯氨化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實用技術,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普及率均達到了95%以上,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5%以上。

(五)改善農村環境麵貌。加大市縣兩級財政投入,支持集鎮和村組硬化道路,形成了集鎮聚集、舊村改造提升、中心村建設等模式;通過實施“三改一整”(改廚、改廁、改圈、整治硬化街道)標準,使農村環境與麵貌發生了明顯變化.采取政策扶持和行政推動的辦法,財政每年投入5000多萬元,引導農戶投資近10億元,進行住房改造、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美化,加快了人居環境的改善;對農村居民點進行了整體改造提升,全市改造提升的自然村已達416個,涉及農戶2.2萬戶,架設路燈1431盞,安裝太陽能熱水器2607台;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11.18萬名中小學生和1.35萬名寄宿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資助麵達100%;新建農村公路1242公裏,為5.6萬農村人口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農村安全飲水覆蓋率提高到了47.8%;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了95%,電話入戶率達到92.8%;農業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234個,輻射帶動農戶5.8萬戶。

(六)健全民主管理機製。堅持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不斷充實和加強基層組織力量,廣泛開展農村黨員“雙培雙帶”和“三級聯創”活動,使基層組織成為組織協調、管理服務和幫助農民群眾致富的領導核心。同時,廣泛組織開展衛生評比、星級文明戶評選等多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群眾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破除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提高了農村的民主和文明程度。

二、酒泉市新農村建設存在問題與路徑選擇

(一)存在問題

從政府主導型新農村建設方麵分析,目前,酒泉市新農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薄弱,投入不足,欠帳較多,農村道路改造線長麵廣,特別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及配套的功能陳舊、老化、水平較低,抗禦大災大害的能力和對經濟發展的承載力較弱。二是農民實際收入水平仍然比較低。盡管酒泉市農民收入在甘肅省相對較高,但與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相比,差距依然在拉大,2008年酒泉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比為2.2∶1,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製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三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農業種植品種多、雜、散,低效益、低水平的種植麵積較大;龍頭企業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不足,產品包裝無特色,市場占有份額少,已成為嚴重製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四是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有相當多的農民缺乏專業技能,製約著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五是移民脫貧致富的任務十分艱巨,已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要製約因素;酒泉市現有移民15.87萬人,占全市農民總數的26%,人均收入僅千元左右,如果將這些移民納入到考核體係中,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將大幅下滑,給新農村建設造成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