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沒有1998年房改就沒有潘石屹的今天 (2)(2 / 3)

據與張欣有過接觸的知情人士說,張欣就像是個說中國話的外國人,完全是用典型西方的方式來與中國政府部門和客戶打交道。深諳中國國情的人們私下裏會說,兩種不同的文化和思維體係難免會發生碰撞。所以,SOHO中國處理這些對外關係,離不開潘石屹。當然,公司的主要話語權似乎是由張欣主導,這與公司的股權安排並非沒有關係。

外界都知道潘、張是中國地產界少有的幾對夫妻搭檔之一(其他有兩三對夫妻搭檔已經和平分手),“身家數百億”,但很少有人知道,從股權結構來看,名為董事長的潘石屹更像是公司的一個高級打工者。

SOHO中國迷宮般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的控股股東Boyce及Capevale(BVI)原先分別由潘石屹及張欣全資持有。2005年11月14日,潘石屹將其於Boyce的全部股份贈予張欣。張欣則將其於Boyce和Capevale(BVI)的股份轉讓給了專為設立一個信托基金而注冊的Capevale(Cayman),2005年11月25日,張欣將其全部股份授予這個信托基金。

SOHO中國在英屬處女群島注冊了11家公司,全資、絕對控股或控投了內地9家有業務的公司。其招股說明書稱,潘石屹僅持有SOHO中國附屬子公司於中國內地的極少數股份,“潘先生於本公司股份中概無任何經濟利益,而張女士不再是本公司股東”。但張欣是上述信托基金的唯一受益人。而該信托基金持有SOHO中國6648%股份,因此可以說,張欣間接控股了SOHO中國。

這是一個饒有意味的股權安排。根據這種股權安排,從法律上來說,潘石屹、張欣均未直接持有SOHO中國的股份。所以,若是以SOHO中國的市值來計算其個人財富,他們確實沒有資格登上內地的富豪榜。

潘石屹的故事如此漫長,但他所有的一切卻植根並依賴於房地產的市場化。潘石屹是這樣,易小迪也是如此。易小迪說,“陽光100一開始就是從市場中誕生與成長起來的。由於缺乏強大的資金背景與土地資源,我們的項目開發很早就養成了精耕細作的風格。”

我在整理寫作附錄中的地產大佬創業故事時發現,我所寫的所有地產大佬,宋衛平、黃文仔、朱孟依、許家印、吳亞軍、張力、李思廉,居然都是民營企業家。這再次證明,他們確實是市場化的產物。

地產商:從區域走向全國。

從此,一批地產商登上全國性的大舞台。

我不得不重提2002年2月28日,富力地產在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舉行的土地公開招標出讓中,擊敗潘石屹和華潤置地等知名地產商,奪得北京廣渠門東五廠用地,總價32億元,創下全國一次性經營性土地出讓麵積最大、成交額最高的紀錄。

土地招拍掛,在當年還是個新事物,但很快就會讓地方政府嚐到它的甜頭,欲罷不能。雖然早在1999年國土資源部就提出,經營性用地出讓,“有條件的,都必須招標、拍賣出讓”。但真正全麵推行這項製度的,是2003年8月31日以後。土地公開出讓固然是醫治土地腐敗的重要手段,但實踐證明,這個土地製度,也構成了房價上漲的根本動力之一(詳見第三章)。

土地公開出讓,地產商獲取土地的渠道更加透明、公開,是地產商從區域走向全國化發展的重要條件。富力地產正是經由土地公開出讓,來到北京房地產市場“趕考”。我至今還記得,在電話另一端,富力地產總經理張力剛拿下土地後的興奮:“對這個結果,我們一點兒也不意外,我們基本可以說是誌在必得,穩操勝券。”

之所以說土地公開出讓是地產商實施全國化戰略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是因為少數地產商經協議方式拿地,也能異地擴張,而且拿地的胃口可能更大,譬如比張力、李思廉和先一步來到北京的朱孟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