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經濟學分析:劉德華何以“長盛不衰”?(2 / 3)

四、結語本文分析明星的效用遞減問題看起來像是在闡述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實則不然,後者是指某個消費者不斷地消費一種商品,其每增加一次消費所得到的滿足感是遞減的,而筆者所謂的明星效用遞減不是由於某個消費者不斷消費所產生的主觀感受的減弱,其具有某種客觀性,明星的效用是隨著整個社會“口味”的變化而遞減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某種“型”逐漸過時、被淘汰。本文的分析也有許多問題進行了簡化,比如,本文隻分析了劉德華比較大的轉型,其還有許多次小的轉型,比如1999年劉德華染黃發開演唱會,形象較以前大為改變;此外我們也沒有關注劉德華一些不變的東西,比如俊朗的外表、勤奮努力、熱衷公益事業,等等,這些穩定因素或許構成了劉德華的效用轉型基礎,或許也是其長期走紅的基礎。

事實上,美國學者Sherwin Rosen早在1982年,就在世界一流學術刊物AER上發表了“The Economics of Superstars(巨星經濟學) ”一文,分析了“巨星”的效用函數由於Rosen是對所有類型的“巨星”(包括諸如體育明星、醫療明星等)的泛化分析,而本文隻分析娛樂明星,所以本文沒有采用其所建立的效用函數,而是“自創”了一個專門的效用函數。、需求函數和供給函數,最後建立一個簡單的均衡模型。時至今日,美國娛樂明星行業產品的出口額已經占據總出口額的1/3以上,而Sherwin Rosen也早有了一批追隨者,若非其於2001年由於癌症病逝,他極有可能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預見,這方麵經濟理論的研究將是前景廣闊,我們任重而道遠。後記 這本書從2010年1月份動筆,到3月中旬初步完稿,在三月底定稿。現在,我覺得很有必要交代一下本書兩大根基理念(理論)的形成和來源。

首先是關於心靈經濟和虛的戰略,這是我近十年來的思索成果。最初我對於諸如炫耀性消費、明星經濟、品牌經濟的關注是在微觀層麵的,從2003年到2008年我寫了太多的相關文章,發表於《經濟學家茶座》等書刊,還有我個人的博客之上。從2008年開始,我逐漸認識到,一種經濟理論的思考,如果僅僅停留在微觀領域,那麼它的意義極為有限。期間我看到北大某位經濟學教授寫下的一句話:經濟學不能使你發家致富,但是它是一個國家富強的必要保證(大意)。是的,經濟學對個人、企業等微觀主體的直接指導意義極為有限,而它對一個國家富強的意義卻是極為重大的。任何經濟理論,隻有上升到宏觀層麵,才有更大的現實意義。於是我開始思索,這些虛的經濟,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是什麼?我找了很多書來看,也重溫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等名著。當然,還有馬克思、列寧的一些理論。

我終於發現當代發達國家的富強密碼,原來它們的富強正是基於一種新的國際剝削,也就是本書第一部分說到的全部內容。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已經不合時宜,創造新的剝削理論才能解釋今天這個世界的經濟格局。這些思考,在寫作本書之前基本已經成型,並且寫了若幹文章發表。而寫作本書則是第一次把它們係統化。必須承認,這還不是一部嚴格的學術著作。但沒關係,我想先以這種通俗的方式發表出來也未嚐不可。在此基礎上,再出更為嚴肅的理論著作並非難事,隻不過換一套語言係統而已。我更看重前者,通俗化的東西不代表沒有理論的力量。其次是關於印錢購物的理論。這可以說是困擾了我很多年的問題,甚至於在中學時代,我就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明明那些工廠能生產出多得多的東西,而由於沒人買卻不能生產出來,這真是一種浪費啊。如果說,國家取消掉貨幣,直把這些工廠組織起來並命令他們開足馬力生產,然後產品分發給全國人民,那麼我們的生活豈不是會比現在富足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