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直彈進行靶試的時候,有一發彈發射之後沒有進入控製狀態。經過多方仔細驗證和分析,發現發射裝置在發射瞬間存在一個幾千分之一秒的尖峰幹擾,導致彈架分離瞬間狀態信號異常,引起導彈工作不正常。這是瞬間發生的問題,而且每次表現都不一樣,故障現象極難捕捉,況且隻在係統狀態下才會出現。攻關組悉心分析,反複驗證,隻用了10天就找出了問題,分析清楚故障機理,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了問題,優化了設計。

數控導彈是西方最尖端的高新軍事技術之一,但當時在國內還是一個空白。研製這種新型製導武器有著非常明確的應用背景,就是要按照現代戰爭的需求,給我們的導彈裝上一個聰明的數控計算機“腦袋”,使其從模擬和邏輯線路控製時代躍入更先進的數控時代,以滿足現代戰爭和未來戰爭的需要。要掌握這一技術,需要以集體的智慧去做大量複雜的工作。從技術上講,要上多元紅外製導體係、數字信號處理和控製方案設計,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攻關組首先選用工控機代替彈載計算機進行信號處理,兩個月後機器順利地按照人的意誌轉動起來。工程樣機地麵繞飛,滿足探測靈敏度要求,截獲穩定,跟蹤平穩。緊接其後的一係列試驗都取得了圓滿成功。然而意想不到首次空中發射失利,研製工作被迫中斷。失敗的陰影籠罩著型號線上的每一個人,攻關組通宵達旦地一遍遍地分析數據、查找資料,反複驗算、討論和試驗。最後他們的結論是:新型製導導彈總體方案是正確的,試驗失利表明了設計還存在著某些不足。導彈院研製新型武器係統有40年的曆史,相信有雄厚的技術實力作後盾,沒有攻不破的技術難關。經過精心組織,恢複靶試後第一次空中靶試終於取得了成功。

整整5年,全體參試人員合力攻關,從工控機到台式計算機到嵌入式芯片計算機最終裝入彈體,從“諧振”被忽略到動態修正體係調試成功,從試驗彈和實彈應用軟件各自獨立到完全兼容,伴隨著每一個問題出現都是從頭再來的繁重計算和測試。

重點型號空空導彈批檢靶試失利對導彈院的打擊是巨大的,戰鷹渴盼導彈裝備,藍天亟待神箭護衛,然而靶試失利使這些期盼不得不增加等待的時日,也使得導彈院肩上的壓力與日俱增。作為導彈院核心研究單位的控製所,在靶試失利的第一時間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為複現靶試故障開展了認真細致的分析工作。一點一點排查,一幀一幀複現,控製所攻關組投入到靶試攻關當中,一頭紮進資料和數據,這一紮就是充滿艱辛的半年。

導彈院成立了多個專項攻關小組,為了保證攻關的質量和進度,控製所職工積極投入到各專項小組工作中。控製所故障歸零小組每天進行大量的仿真試驗,晚上還要分析試驗現象、整理分析報告,每天工作都要超過11個小時。

為了解決慣導係統和飛控計算機的問題,攻關組紮根在配套廠家,參與到攻關團隊中解決問題,一呆就是幾個月。

在解決陀螺問題的時候,控製所攻關組到配套院所攻關現場進行故障複現,組成了由首席專家、主任設計師構成的技術支持小組督戰攻關,與外單位技術人員一起開展試驗並進行數據分析,每天晚上都要忙到深夜。由於控製所主動參與,外單位很快就解決了問題,給攻關爭取了時間。

半年時間不短也不長,卻足以讓控製所人經曆一次血與火的考驗。在攻關的日子裏,控製所職工針對靶試現象進行了上萬次仿真,在千餘條彈道仿真結果中準確地複現了故障現象,形成的技術報告和分析資料達到了2.8GB,重點型號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四、光明的前景

如今,這個當年建在吳佩孚舊兵營上的導彈院已是高樓林立,設備一流,管理超前的高新科技企業,是中國唯一的空空導彈研究院,是從事空空導彈、發射裝置、配套設備及派生產品的科研生產結合型研究發展基地。目前,導彈院已製定了2020年前的戰略規劃,明確了使命、願景三步走的目標;2005年已勝利完成了第一步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