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起點大跨步走向世界

在中國航空工業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中航技功不可沒。

1978年,在王震副總理倡導推動下,第三機械工業部開始考慮成立航空工業自己的進出口公司。當年10月,在原來部辦公廳外事處基礎上成立了由江同、劉國民負責的8人籌備小組。

1979年1月2日,中央批準對外軍事援助由原來的全部無償援助改為收費、以貨易貨和無償援助三種方式。1月3日,王震副總理即召集國防工業各部門領導會議,明確提出各部應積極出口產品,所收外彙原則上歸各部自己使用。

1月18日,第三機械工業部黨組根據上述精神,決定成立外事領導小組,由段子俊副部長任組長,陳少中副部長負責日常工作;並上報成立中航技。1月21日,王震副總理即批示“同意”,隨即國務院批準成立中航技;明確中航技的主業是從事航空產品進出口貿易。2月,第三機械工業部抽調36人組建了外事局和中航技———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剛剛成立的中航技一出手就是“大手筆”。

就在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眼花繚亂地麵對湧進中國市場的廉價進口電子表、能做四則運算的電子計算器、在大街小巷招搖過市的“蛤蟆鏡”和喇叭褲,挖空心思弄到購物票證在商場外排隊爭購進口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的時候,1979年3月3日,中航技在北京飯店與英國馬可尼公司就引進電子火控係統改裝殲7飛機開始了第一輪談判。英方首先全麵介紹馬可尼公司及產品情況,然後中方詳細介紹了殲7飛機。英方感到中國引進設備是有誠意的,討論越來越深入和有針對性。

3月15日,中航技第一個代表團一行7人出訪埃及,與埃及空軍洽談中國出口飛機、發動機的合同。在當時封閉、半封閉的外貿體製下,所有進出口業務都要通過對外經濟貿易部所屬的專業外貿公司去做;就是與航空工業有關的進出口貿易,航空企業、科研單位也隻是側重於技術方麵,商務談判與擬定合同的“主角”還是外貿部門。

現在中航技要成為外貿活動的“主角”了,但是看別人做與自己動手幹還是不一樣。剛剛成立的中航技在對外貿易上還是一張“白紙”,沒有經驗,沒有渠道,甚至連出國必需的外彙都沒有;在起草出口飛機合同時參照的是以前從蘇聯進口飛機時簽訂的合同。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時任中航技副總經理劉國民率中航技第一個團組出國談判,他在回顧當年經曆時說:赴埃及談判難度和工作量非常大。那時中航技剛剛組建,業務建設幾乎一片空白,出發時甚至連回國的機票款都還沒有著落。他說:那時我們不但要迅速熟悉有關的方針政策,還要進行大量的技術準備,包括談判的心理準備。麵對要不要中國飛機還舉棋不定的埃及空軍,中航技代表團還要拿出相當大的精力介紹飛機和發動機的性能,從技術、經濟方麵給用戶詳盡分析,取得買方信任和支持。劉國民說,談判進行得異常艱苦,前後70多天基本上是連續作戰。在中國駐埃及大使及有關方麵共同努力下,中航技首戰告捷。

1979年5月2日、3日,中航技與埃及空軍簽署了中國向埃及出口44架殲6飛機、6架殲教6飛機,出口220台渦噴6發動機和28台渦噴8發動機兩份合同,合同總金額1.67億美元。

1980年6月,中航技與英國馬可尼公司經過16個月的談判,雙方先後談了10輪,最後中方第一次談判時準備的滿滿10頁各項設備的技術要求變成了厚達300多頁的技術規範文本。改革開放後中國航空工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第一個軍工合作項目在英國國防部大廈裏簽字;中航技總經理孫肇卿在合同上簽字,主持技術引進談判的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成飛公司)總工程師兼殲7M飛機總設計師屠基達代表中航技在技術附件上簽字。

實事求是地說,航空工業走向世界的起點不低,步子邁得也很大。在回顧當年曆程時劉國民說,正是有了首次出口銷售的成功,才使中航技起步時期能有較快發展,才促成了中航技沿海地區子公司迅速組建。

二、一波三折的第一步

中航技成立,打開了航空工業對外貿易的大門。航空工業對中航技實行“航空集中、自主經營、放水養魚”三大扶持政策,保證中航技能夠有效經營和快速發展,從而也推動航空外貿工作為航空工業發展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