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係統各進出口公司成為改革開放後我國第一批進入外貿行業、走向世界的生力軍。

1994年1月11日,國務院做出《關於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製改革的決定》,提出外貿體製綜合配套改革的目標: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製,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製。國家擴大企業的外貿自主權,為製造企業直接走向世界開辟了更寬廣的途徑。

打開通向世界的大門

———從中航技成立說起

榮為人

1978年這在年中春國天曆史發展中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於3月18日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大會。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在開幕式講話中明確提出“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

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航空工業有287項科研成果獲獎。1978年4月,鄧小平在接見當時的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呂東時指出:科學技術是巨大的生產力,在航空工業表現得特別明顯;關鍵在於抓規劃、抓措施;要不拘一格發現人才;要百分之百保證飛機質量。

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拉開了“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序幕。這場大討論帶來了全黨思想大解放,為中國走向改革開放吹響了進軍號。

12月18~22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揭開了黨和國家曆史的新篇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改革開放的任務和對外開放的基本方針,指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

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打破了長期以來禁錮知識分子的桎梏,迎來了科學的春天。7月22日~8月2日,第三機械工業部在天津召開航空工業科學技術工作會議,提出“科研先行”的方針和飛機發展“更新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目標,並對預先研究、科研手段建設和科技隊伍建設等方麵工作製定了全麵規劃。

在剛剛走出封閉、半封閉的中國,出國考察成為對外開放的先導。1978年2月16日,國家計委在向中共中央政治局作的《關於經濟計劃的彙報要點》中,提出了“有計劃地組織幹部到國外去考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中國共派出代表團529批,人數達3213人。其中,在4月由國務院主管經濟工作的副總理穀牧帶隊赴法國等西歐五國的考察團陣容強大、級別很高,最引人關注。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派出國家級政府經濟代表團。

11月2日~12月3日,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呂東及段子俊、陳少中、徐昌裕3位副部長率領25人的中國航空工業代表團出訪聯邦德國、法國、英國,考察了與航空工業有關的45家企業、科研機構和大學。據說這是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以來到西方發達國家考察的第一個高級別代表團。出訪的領導經過實地考察、了解,獲得大量技術和經濟貿易信息,開闊了眼界,增進了對世界航空工業發展的了解,探索了與西方發達國家開展技術交流、經貿來往的方法、途徑。以此為開端,中國航空工業開始廣泛與世界各國接觸。

1978年年底,第三機械工業部黨組根據黨中央關於“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加速航空工業現代化建設”指示,提出“科研先行,引進科研測試手段、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發展中國的航空工業”的戰略設想,得到中央領導同誌充分肯定。黨中央、國務院要求航空工業盡快利用已有的技術和實力,通過多種途徑籌措資金,盡快啟動引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