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的主體是國有企事業單位,它們是共和國的脊梁。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在從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變革過程中,航空工業緊跟黨中央的部署,調整戰略,開拓市場,推進資本運作,在改革中不忘根本,大膽嚐試,探索發展,取得了快速進展與巨大變化。
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黎明公司)是中國航空工業最早建立的3家航空發動機廠之一,是中國噴氣發動機的“搖籃”。
黎明公司在改革開放30年曆程中的變化引人矚目,從20世紀80年代“軍轉民”的典範到90年代航空工業第一虧損大戶,然後又在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脫困中煥發生機與活力,成為航空工業在改革開放道路上的排頭兵。
黎明公司的改革曆程表明,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盡管彎腰負重的國有企業一度步履蹣跚,但是一旦直起腰來,他們仍然是共和國的脊梁。
挺起國企的脊梁
———從黎明公司三年改革脫困說起
榮為人
中國經濟體製改革自農村起,從沿海興,進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階段,國有企業改革便成為關鍵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有大中型企業形成了我國工業發展的雄厚基礎,是我國工人階級最集中的地方;國有企業中的科技人員組成了科技攻關的中堅力量。國有企業擁有最好的設備、最優秀的人才、最有組織的隊伍,他們彙聚成特別能戰鬥的產業大軍,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始終發揮著“頂梁柱”的作用,是經濟建設的主力軍,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
改革開放以來,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曆程中,國有企業背負沉重的曆史包袱頑強前行,軍工企業則承擔著更加艱巨的“保軍”使命———在和平環境中仍要保持相當規模的武器裝備生產能力,要保持一支精幹的科研、設計、製造隊伍,要維護、保養好軍品生產線,要緊緊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發展,加強武器裝備研究。盡管改革開放以來,軍工企業一度麵臨軍品訂貨銳減、研製經費緊張局麵,但是肩負的責任依然不減。
航空工業是國有企業和軍工企業中一支重要的方麵軍。為了共和國的安全,為了人民生活的安寧,改革開放30年中,航空工業所屬企事業單位承受了極大的經濟負擔,寧可被壓彎了腰也決不能倒下垮掉。在“保軍轉民”的戰略轉移中保留了一批頑強拚搏、甘於奉獻的人員,在體製改革中錘煉出一支敢打硬仗、能征善戰的隊伍。
黎明公司就是航空工業改革開放進程中湧現出來的典型。麵對國企改革遇到的重重困難和困惑,從1998年年底開始,黎明公司在時任總經理林左鳴帶領下,敢於觸及改革深層次問題,在新舊體製碰撞中樹立新觀念、建立新思路、推行新做法,在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脫困的曆史背景下濃墨重彩地寫出了國企改革新篇章。
一、從困境中崛起
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國有企業通過改革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開始,到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通過擴權讓利、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等改革措施,把國有企業推向市場。
軍工行業國企改革應該說是從20世紀80年代大規模“軍轉民”開始的。當時中央軍委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的國防工業發展方針。在這個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轉變中,航空工業提出“走出軍工生產小天地,奔向四化建設大疆場”。1981年7月,第三機械工業部召開民品工作會議,此後航空工業各企業加快調整生產線,大力增加民品生產。
黎明公司是軍工行業中較早開展“軍轉民”的單位。如今已經退休的老書記宋光成對黎明公司改革發展了如指掌。他回顧說,80年代初期全廠3萬多職工,軍品任務每年1億多元;開發民品的時候公司要求大家“不厭其小、不厭其雜,發動七大姑八大姨,找米下鍋”,要發揚“四千”精神———“曆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跑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那時候,企業采取“放水養魚”的政策,分廠、車間“自己救自己”,都可以在外邊聯合建廠;黎明公司聯營的單位最多時達到230多個。
在航空工業係統內,麵對迅猛到來的“軍轉民”大潮,黎明公司“醒得最早”,大跨步走向市場,並且創造了“上綜合,下獨立,內承包,外聯合”的經驗。黎明公司副總經濟師趙剛在80年代中期任公司宣傳部副部長,他介紹了當時大上民品的情況。黎明公司成立的專業分廠分別開發鋁型材、輕便摩托車、自行車、洗衣機、電風扇等人民生活常用、急需的輕工產品,利用7個軍品分廠剩餘生產能力開發塔吊減速機、汽輪機葉片、燃氣輪機等工業類民用產品。大上民品曾經使黎明公司民品收入達到公司總收入的2/3,軍品隻占1/3。那時候在國家放權讓利、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的政策下,企業比照農村聯產承包製搞民品,人力分散、資源分散、生產連續性中斷,以至於造成“公司窮,分廠富,車間花錢沒有數”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