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2 / 3)

社會總產品在價值形態上區分為三個部分和按產品的實物形態把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的原理,是馬克思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兩個理論前提。

二、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

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是擴大再生產,但是,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實現問題,要從簡單再生產開始。這是因為:一方麵,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所生產的剩餘價值,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另一方麵,在理論分析上,困難主要在於簡單再生產的實現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擴大再生產的實現問題也就容易解決。

為了便於從本質上考察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和實現條件,需要幾點必要的假設:這是一個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家和工人兩個階級;商品按價值出售,價格不變;沒有對外貿易;不變資本全部在一個生產過程中消耗掉;m′全部為100%。

(一)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過程

馬克思根依據社會總產品在價值形態上分為不變資本價值(c)、可變資本價值(v)和剩餘價值(m)三個部分,及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生產即第一部類(Ⅰ)和消費資料生產即第二部類(Ⅱ)兩大部類原理,假定兩大部類全年生產的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為9000.第一部類產品的價值為6000,其中不變資本為4000,可變資本為1000,剩餘價值率為100%,創造的剩餘價值為1000;第二部類產品的價值為3000,其中不變資本為2000,可變資本為500,剩餘價值率為100%,創造的剩餘價值為500.這樣,兩大部類全年的社會總產品可用下列圖式表示:

為了使第二年的簡單再生產能夠順利進行,兩大部類的產品都必須經過交換,以便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在實物形態上得到替換,也就是兩大部類的產品都能通過交換得到實現。這種交換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部類年生產品價值6000,實物形態是機器、燃料、工具、原料、輔助材料等各種各樣的生產資料。為了維持第一部類各企業的簡單再生產,第一部類內部各企業的資本家,必須互相購買,借以補償這一部類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耗費掉的4000不變資本(Ic)。第一部類產品中餘下的1000v+1000m,其實物形態是生產資料。但第一部類的資本家和工人不能用生產資料而必須用消費資料來滿足自己的個人需要,所以必須拿這部分產品同第二部類去交換。

第二部類的年產品價值3000,實物形態是糧食、肉類、衣服、家庭用品等各種各樣的消費資料。這3000消費資料中,相當於500v+500m的那一部分消費資料,由於第二部類各企業的資本家和工人購買生活用品而實現,還剩下相當於2000的消費資料,需要用來交換各種生產資料以彌補第二部類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耗費掉的不變資本。

這樣,扣除了兩大部類內部的交換以後,第一部類各企業手中還握有其價值相當於1000v+1000m的生產資料,第二部類各企業手中握有相當於2000c的消費資料,雙方的產品,在實物形態上恰好是對方所需要的,在價值量上又恰好是相等的。這樣,經過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社會總產品都實現了。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可用下列圖式表示:

經過以上三方麵的交換,社會總產品的各個部分,在價值上得到了補償,在實物上得到了替換,即社會總產品全部實現,從而下年度的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就可正常進行。

(二)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從以上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過程可以看出,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有三個:

這一公式體現了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的內在聯係。它表明,要使簡單再生產能夠正常進行,第Ⅰ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和第Ⅱ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要之間,以及第Ⅱ部類消費資料的生產和第Ⅰ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要之間,應保持適當的比例關係。

這一公式表明消費資料產品的實現與兩大部類工人和資本家的消費之間的關係。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第Ⅱ部類生產的消費資料,在價值上應該同全社會工人取得的工資與資本家的剩餘價值之和相等,在實物上應該同工人和資本家所需要的消費資料相適應。

這一公式表明生產資料的生產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需要之間的關係。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第Ⅰ部類的生產資料供給應該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要相等。

以上三個公式中,公式(1)是簡單再生產實現的基本條件,其他兩個公式是由公式(1)派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