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資本的循環和周轉(2 / 3)

商品資本循環是產業資本循環的終結形式,它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商品資本循環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商品資本。第二,商品資本循環起點的價值是已經增值了的資本價值,它包含預付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如果再生產按擴大的規模進行,終點W′就大於起點W′,因此,終點的W′應當用W″表示。”第三,商品資本循環的前兩個階段都是流通過程,最後是生產過程。所以,在這個循環中,商品買賣的流通過程占有首要地位。某一單個資本的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依賴於另一批單個資本的貨幣形式轉化為商品形式。第四,商品資本循環不僅包括生產消費,而且包括個人生活消費;不僅包括價值補償,而且包括實物補償。

商品資本循環的起點是前一個生產過程的結果,它的終點是第二個生產過程的開始,它實際上聯係了兩個生產過程。

從以上分析可見,每一種循環形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貨幣資本循環從貨幣形態方麵表現產業資本的價值增值目的,生產資本循環從生產要素形態方麵表現產業資本的價值增值的再生產過程,商品資本循環從商品形態方麵表現產業資本的價值增值的實現條件。但是,三種循環形式又都有各自的片麵性。如果隻用這三種循環形式中的一種來孤立地考察產業資本,必然會得出片麵的結論。因此,隻有把這三種形式統一起來考察,才能全麵了解資本的運動。

前麵我們分別考察了資本循環的三種職能形式和三種循環形式,是假定全部產業資本在一定時間內隻采取一種形式。但實際上任何產業資本的循環都是同時處在所有這三種循環形式中,是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

(三)產業資本循環順利進行的條件

資本要保存和增值自己的價值,必須連續不斷地進行循環。這種連續性是由機器生產的技術基礎決定的。產業資本循環要保持連續性,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同時並存。這就是說,全部產業資本必須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三部分在空間上並存,也就是將資本分為三部分,同時存在於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形式上。這三部分應該各占多大比例,取決於企業生產的性質、技術水平和購銷狀況。如果產業資本不分割為三部分或三部分的比例失調,循環運動就會中斷或不能順利進行。

第二,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在時間上相繼進行轉化。即分別處在每種職能形式上的資本,都必須依次進行轉化,依次從一個階段轉向下一個階段,從一種職能形式轉向下一種職能形式,經過循環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連續不斷地運動。也就是說,當一部分資本在進行貨幣資本的循環,處於從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的轉化階段;另一部分資本必須在進行生產資本的循環,並且處在生產資本轉化為商品資本的階段;第三部分資本也必須同時進行商品資本的循環,並且處於商品資本到貨幣資本的轉化階段。如果沒有這種繼起性,資本在循環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階段發生停頓都會使整個循環中斷。

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要在空間上具有並存性,在時間上具有繼起性,而且並存性和繼起性互為條件、互為前提。時間上的繼起性是由空間上的並存性決定的,沒有並存性就沒有繼起性。同時,空間上的並存性是時間上繼起性的結果,如果相繼運行受到阻礙,空間上的並存也就不可能。產業資本隻有並列處在三種職能形式上,又同時處在三種循環形式中,才能保持循環過程的連續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產業資本的連續進行的現實循環,不僅是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種循環的統一。”因此,產業資本家必須根據本企業的條件,將全部資本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在三種不同的職能形式上。他要依據產品性質、生產規模和技術條件,確定生產資本的數量;依據生產要素的供應情況、運輸和保管條件等,確定貨幣資本的數量;依據銷售市場的供求情況,確定商品資本的數量。當一定數量的商品資本進入市場轉化為貨幣資本時,原來的貨幣資本又進入購買階段轉化為生產資本,原來的生產資本則由生產階段又轉化為商品資本,從而就使三種職能形式的資本都能相繼進行運動。

產業資本循環是三個循環的統一的原理,進一步說明剩餘價值不在流通過程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過程而產生。資本循環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再生產就可能中斷,資本運動的連續性就遭到破壞,剩餘價值就難以產生和實現。

通過對資本循環的分析,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資本的本質。資本的本質具有兩個特征:其一,資本作為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是一種階級關係,體現著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特定的生產關係。其二,資本還是一種運動,是以價值為主體的運動。資本隻有在不斷運動中,才能不斷地增值,如果停止了運動,也就終止了資本的生命。所以,資本隻能理解為一種不停的運動,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物。資本的本質的這兩個特征是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的。

二、資本周轉及其速度

(一)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

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是增值資本的價值。為了能夠實現資本價值的不斷增值,資本的運動就不能在一個循環過程結束之後便停頓下來,而必須一個循環過程接著一個循環過程地進行下去。這種不間斷的周而複始的資本循環,就叫資本周轉。

資本周轉的中心問題是周轉速度。所謂資本周轉速度是指資本周轉的快慢程度。反映資本周轉速度的指標有兩個:一是資本的周轉時間;二是資本的周轉次數。

資本的周轉時間就是產業資本家從預付一定形式的資本開始,經過資本的循環運動,實現了價值的增值,然後重新回到資本家手中的時間。資本在周轉過程中要經過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資本處在生產領域的時間是資本的生產時間;資本處在流通領域的時間是資本的流通時間。生產時間加流通時間就是資本的周轉時間。

為了考察和比較不同生產部門和企業的資本周轉速度,必須計算資本的周轉次數。資本的周轉次數,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常是指一年)資本價值周轉的次數。周轉次數等於一年的時間除以一定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用公式表示:

周轉次數(n)=1年時間(U)/資本周轉1次的時間

例如某企業資本周轉1次需要3個月,那麼這個企業在1年之內的資本周轉次數就是12/3=4,即每年周轉4次。

資本周轉公式表明,在一定時間內,資本周轉時間越短,資本周轉次數越多,資本周轉速度就越快;反之,資本周轉時間越長,資本周轉次數就越少,資本周轉速度就越慢。即,資本周轉速度與資本周轉時間成反比,與資本周轉次數成正比。可見,資本的周轉速度越快,產業資本家手中一定數量的資本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帶來更多的剩餘價值。因此,產業資本家總是力圖加速資本的周轉,用縮短資本周轉時間和增加資本周轉次數的方法,來攫取更多的剩餘價值。

影響資本周轉速度快慢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資本周轉時間的長短,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長短;二是生產資本的構成,即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下麵分別考察這兩個因素。

(二)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

生產時間是資本處在生產階段內的時間,也就是從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進入直接生產階段開始到生產出產品為止的時間,包括勞動時間和非勞動時間。

生產時間中主要的部分就是勞動時間。勞動時間是指生產1件成品所需要的工作日或勞動小時的總和,也就是生產1件產品時,工人實際從事勞動的全部時間。

非勞動時間,是指勞動過程中斷的時間。它包括自然力對勞動對象獨立發生作用的時間、停工時間、生產資料的貯存時間等。自然力對勞動對象獨立發生作用的時間,是指某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獨立地發生物理、化學或生理變化的時間。例如,釀酒需要經過一段發酵時間,農作物播種後需要經過一段自然生長時間。停工時間主要是指機器設備和勞動者分離而停止發揮作用的時間。生產資料的貯存時間是指生產資料雖已進入生產領域,但還沒有投入生產過程的那一段時間。如原材料在工廠倉庫裏的正常貯存時間。生產資料的這種正常貯備,是維持生產過程連續進行的必要條件。

生產時間要長於勞動時間。在勞動時間內,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互結合,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而在自然力作用時間、停工時間和生產資料貯存時間這三個非勞動時間內沒有勞動的實際耗費,同時生產資料也不起吸收活勞動的作用,因而不能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因此,資本家為了加速資本周轉,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不僅要縮短勞動時間,而且也要盡量縮短非勞動時間,減少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的差距。

流通時間是資本處在流通階段的時間,它包括商品的出售時間和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的購買時間。商品出售關係到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因此,出售時間對資本的影響很大。一般說來,出售商品比購買商品更為困難,占用的流通時間也比較長。

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越長,資本的周轉速度就越慢,反之則越快。為了加速資本周轉,使一定數量的資本帶來更多的剩餘價值,資本家總是力圖縮短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

(三)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資本周轉的速度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影響產業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除了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長短等因素外,生產資本的構成是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生產資本的構成按其資本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可區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固定資本是產業資本家用於廠房、機器、設備等勞動資料上的那部分生產資本。這部分資本在進行生產時,必須一次全部付出,在物質形態上全部參加生產過程,並在較長時間內在多次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從價值形態上看,這部分資本的價值卻不是一次全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是按照機器、廠房等在生產過程中的損耗程度,逐漸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經過多次生產過程,資本的全部價值才能轉移完畢。例如,一台機器值20萬元,可以使用10年,在生產中,整個機器是每年都全部參與生產過程的,但是其價值每年隻能有2萬元轉移到這一年生產的新產品中去。

這部分資本之所以被稱為固定資本,並不在於它的實物形態或物理性質固定性,而在於它的價值周轉方式的特殊性。固定資本的“固定”不是指它的實物形態必須固定在某一地理位置不能移動,而是指它能在較長時間內,在反複地參加多次的生產過程中,保持其固定的實物形態,其價值是逐步轉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