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資本論》第一卷於1867年問世,第二卷、第三卷在馬克思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由考茨基以《剩餘價值學說史》為書名出版。以《資本論》的完成為標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體係最終建立。這一科學體係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的本質以及發展規律,反映了當時時代的特點和客觀要求,為當時無產階級的鬥爭和解放指明了方向。恩格斯稱《資本論》是工人階級的聖經,認為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資本論》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在這裏第一次得到科學的說明,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教條,不是封閉的、靜止的、凝固的學說,它提供給我們的首先是研究社會生產關係的科學方法和指南,提供給我們的是基本觀點、基本原理,是進一步研究問題的基礎和出發點。隨著人們社會經濟實踐活動範圍的不斷拓展,內容的日益豐富和不斷走向高級的發展,研究它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要不斷豐富,創新和發展。隻有這樣,才能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才能永遠保持其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在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後的一個多世紀裏,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方麵,科學技術已從社會生產的從屬因素上升為現代生產最重要的主導因素,科技革命加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產的麵貌,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使生產力水平從機械化發展到自動化和智能自動化的水平。不僅使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使經濟結構出現了多次革命性變革,從第一產業為主到第二產業為主,進而轉向第三產業主導型;從輕紡為主到重化體係為主,再到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科技產業主導型。生產的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已經達到較高度的國際化水平。在生產關係方麵,世界從單一資本主義社會變成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製度並存格局。就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而言,由於生產力巨大變化,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進而發展成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本從單個資本到以股份製為基礎的社會資本形式,進而發展成為國內、國際壟斷資本,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階級的狀況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以雇傭勞動製度為基礎的勞資關係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資本的剝削方式也愈來愈隱蔽,新的經濟形式、經營方式不斷湧現等等,當代的資本主義雖然本質、基本規律和發展趨勢沒有改變,但已與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主義不可同日而語。再就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而言,自從前蘇聯第一個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就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隨著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社會主義作為一個世界新體係,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發展的大格局。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建立的過程中,以前蘇聯為榜樣,建立了前蘇聯模式的經濟管理體製,取得了巨大的曆史性成就,在經濟文化相當落後,甚至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迅速建立起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和工業體係,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實現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國家經濟實力迅速增強。但是,這些國家都經曆了各種曲折的發展,隨著前蘇聯模式弊端的暴露,這些國家的經濟都遭受到嚴重的挫折,走過曲折的彎路,國民經濟失去了生機和活力,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以至於停滯。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和平演變的陰謀下,終於發生了“東歐劇變”。因此,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仍然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麵臨的重大基本問題。雖然,改革開放中的中國社會主義在發展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即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也隻是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問題。當代社會主義本質和規律仍然需要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去研究和探索,特別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條件下,在經濟國際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麵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的材料,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然要求大的發展,才能體現出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和基本方向,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論,不堅持就不可能發展,其次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所研究問題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要充分采用新方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後還要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優秀的學術傳統,正確認識和對待當代西方經濟學,既要深刻認識它的階級實質和總體消極的性質,也要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價值的、合理的科學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