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金融不僅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商業銀行增長最快的部門,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也不斷加大對個人金融的投入力度,積極開拓個人金融業務,搶占市場,把握先機。瑞士信貸集團在2006年上半年的純利潤中,個人金融業務的純利潤就占整個銀行利潤的48%,超過了其在投資業務、資產管理等方麵的盈利,而2006年,德意誌銀行個人客戶和個人投資者貢獻的收入占總收入高達76.5%資料來自國際金融網。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個人金融業務大量運用銀行卡、自動櫃員機、零售終端機(POS機)、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現代手段進行交易,改變了以往單純以增設網點為手段的高成本業務拓展方式,為客戶提供價格低廉、快捷、方便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促使個人金融業務的銷售額和利潤迅速增加。同時,隨著金融管製的不斷放鬆和銀行合並浪潮的發展趨勢,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促進了一大批集銀行、保險、證券、信托與一體的以經營個人金融業務為主的全能金融機構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空間,使個人金融業務成為以銀行為代表的各金融機構的重要盈利性業務。
2.5.2.個人金融在金融業利潤來源中地位日益突出
在相對簡單的經濟活動中個人金融服務也相對單一,局限於為客戶提供存款、貸款、彙兌、結算、保險、信托等單一業務,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個人和家庭收入及財富不斷增加,個人經濟生活不再是簡單的儲蓄和消費,還需要理財、投資等全方位的更周到細致的金融服務,同時人們所追求也不僅僅是物質生活,而更看重精神生活及人力資源等表達個人價值實現的內容,個人消費行為和投資理念的成熟使得市場行為日益多樣化,因而對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和金融創新提出了旺盛的需求,市場需求是個人金融利潤增長點的最強有力的支撐。
從20世紀90年代起,歐美等發達國家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各金融機構就開始逐步改變經營策略,業務拓展轉向以個人和家庭為中心的金融服務。過去的“小型銀行經營零售銀行,大型銀行主要經營批發銀行”的格局已開始有了重大改變。目前,西方各大銀行的零售(個人金融)業務的利潤占到利潤總額的30%-70%左右。以花旗銀行為例,1994年該行34億美元的總收入中,零售(個人金融)業務就占了18億美元,超過了50%;巴萊克銀行從事零售(個人金融)業務的人員占員工總數的47.5%,足見其對個人金融業務的重視程度。
從國內的情況看,個人金融業務也是目前我國金融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招商銀行一開始就把目標對準個人客戶,工、農、中、建等國有商業銀行也開始有步驟地調整戰略,迅速發展了個人住房、汽車按揭貸款、綜合消費貸款、銀行卡業務等各種代理業務,多家銀行專門成立了個人業務部門,同時,各非銀行金融機構例如保險、信托、基金、擔保公司等也推出了代客理財、信用擔保服務及係列理財產品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