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集群知識分布形成與演化的比較案例分析(2)(3 / 3)

(2)區域知識溢出功能。由於早期競爭者較少,核心企業在進入市場後通常在較短的時期內獲得了較快的成長,為了滿足自身發展的要求會在本地招募大量的員工進行培訓,或發展外包生產來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滿足市場需求。因此,核心企業的成功通過員工招募、外包輸出的方式,為區域本地成員獲得核心企業技術和管理知識創造了條件。

在北侖模具集群中,塔峙機械廠在較早就進入了模具行業,並通過自身的技術研發獲得了模具開發的相關技術。而鄉鎮企業的企業性質決定了地方政府在企業的目標設定上有別於一般的私有企業和國有企業。根據對我國鄉鎮企業的研究,鄉鎮企業具有較強的非經濟目標,如地方就業。

因此,鄉鎮企業在人員的招募和培養上要表現得更為開放,機械廠通過在內部培訓的方式將其擁有的技術知識傳播到本地成員中去。

台州下陳縫紉機集群中,鄉鎮企業在本地知識分布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更為顯著。在下陳較早進入縫紉機行業並掌握主要開發技術的企業實際上是管康仁和曹誌忠創辦的下陳縫紉機配件廠,但由於其民營的屬性使得在技術傳播和技術培訓方麵比較保守,直到管康仁後來加入到椒江第一縫紉機廠後,縫紉機技術在下陳本地的大規模發展才真正開始。而由下陳縫紉機配件廠發展而來的大洋衣車對本地的知識溢出則是相當有限。因此,由台州和寧波兩個集群的情況來看,集群中核心企業的所有製形式對集群企業與知識傳播發揮著調節作用。那些集體所有製的核心企業相對民營所有製的核心企業來說,對於集群本地的知識傳播發揮的作用更大。

此外,台州縫紉機集群還表明集群核心企業的知識水平和類型對集群中各企業的知識水平與類型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在台州縫紉機集群中,有一個特點是企業的出口比例都非常高,無論是規模較大的企業還是規模較小的企業,在進行產品出口貿易方麵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差異。這一情況與北侖模具集群和大唐襪業集群截然不同,在大唐和北侖隻有那些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企業才具備對外出口貿易的能力。對一工縫曆史的分析給出了一些信息:早在1985年,一工縫就通過上海縫紉機四廠技術人員的聯係,建立了與上海輕工產品進出口公司的進出口業務聯係,開始向巴西出口縫紉機。因此早期在一工縫的員工對於外貿出口業務並不陌生,到1996年一工縫被飛躍兼並時,企業已經擁有10多年的外貿經營經驗了。而大唐和北侖中的核心企業,直到破產解散時也沒有多少對外出口業務,企業的主要客戶集中在國內。三個集群中核心企業在外貿知識上的差異直接決定了後來集群企業在外貿知識上的分布。台州縫紉機集群中企業之間在外貿知識的差異性要比大唐襪業集群和北侖模具集群要小得多。

而台灣社頭織襪集群的情況則展現出核心企業對本地知識分布形成的另一種影響機製。勝利織襪廠與大同實業顯然是社頭織襪集群中的核心企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複蘇的背景下,勝利織襪廠為了滿足高漲的需求,主動將其生產流程進行分解,通過將各種生產活動分解,把一部分發包到本地的加工戶中去。通過這一方式,勝利織襪廠為織襪技術的本地傳播與普及建立了基礎。然而,這一時期勝利織襪廠所采用的主要技術是手工織襪技術。隨著自動化織襪技術的興起,大同實業通過內部大規模生產,進一步在本地普及了自動織襪技術,為後期大同實業破產後各家各戶的創業奠定了基礎。因此,社頭襪業集群中早期的產業需求和內部的員工培訓促進了核心企業對本地企業的知識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