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圖式的概念
圖式是一種知識結構,它描述已有知識是如何影響人們對新信息的加工處理過程(Fiska &; Taylor,1991)。圖式概念所蘊涵的一個基本觀點是:人們頭腦中已有的概念決定著他們如何看待所接收的原始材料。
圖式概念最早由臨床心理學家Bartlett(1932)引入到現代心理學中。
然而,當時心理學的主流範式仍是“刺激-反應”心理學,這一理論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直到Neisser在1967年的著作《認知心理學》的推出,人們開始意識到圖式和認知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尤其是隨著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理論的出現,以圖式為基礎的社會認知作為一個獨特的研究領域開始初步形成(Fiske &; Taylor,1991)。
在認知心理學和社會認知理論中,圖式是指個人的知識結構,它施加於信息環境之上,並賦予信息以形式和意義。根據Fiske和Taylor(1991)的觀點,圖式代表著對某些概念或某些刺激(stimlus)有組織的知識,人們頭腦中的信息是以抽象的方式進行存儲的,而非簡單地堆積,這些有結構的以往知識使得人們能夠決定哪些外部信息與特定的主題相關,決定什麼是信息加工的重要中心。一個圖式既包含概念的各種屬性,也包含這些屬性之間的關係。如人們頭腦中的“教授”圖式或許至少包括如下屬性:年長、男性、預訂教材、有研究生。最後兩個屬性可能連接在一起:由研究生去預訂教材。圖式可以表示不同抽象水平的知識,即使同一概念也有不同層次的抽象。
圖式概念反映了“自上而下的”、“以概念為基礎的”或“理論驅動的”認知加工,而非“自下而上”或“材料驅動的”認知加工。理論驅動的認知加工強調人們頭腦中的已有知識或概念決定了他們如何看待所接收的外部信息;而材料驅動的認知加工強調,人們所接收的外部信息如何影響人的注意、記憶和推理過程。圖式反映了人們的已有知識如何影響外部信息的收集、記憶和推理過程,即理論驅動的認知加工。圖式通過對接收信息進行理論驅動的結構化處理,能夠提升人們對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效率,尤其是在那些模糊和複雜的環境中。
除使用圖式這一概念外,不同的心理學家還用其他的概念來表示主體特定的圖式,如腳本()、框架(frame)、原型(protype)、定型(stero‐type)以及數據結構(data structure)。這些術語雖然字麵不同,但本質上指的是同一個事物。
2.圖式的類型
在社會認知理論中,圖式被定義為“用來選擇和加工來自社會環境的輸入信息的知識結構(Fiska &; Taylor,1991)”,即社會圖式。基於圖式的社會認知研究的目的在於理解人們怎樣在記憶中表達社會信息,以及人們如何利用已有知識結構來加工、解釋和理解複雜的社會信息。社會認知對圖式的研究圍繞著四個主要領域展開:他人圖式、自我圖式、角色圖式和事件圖式(Fiska &; Taylor,1991)。在這四類社會圖式的研究中,圖式對主體信息加工的影響作用都得到廣泛的驗證。
(1)他人圖式。
他人圖式的研究集中於對影響他人行為的他人個性特征和目的的認知。他人圖式主要是指主體對典型的或特定的個人的知識。例如,他人圖式可能包括這樣的抽象圖式:典型的內向性格的人是怎樣的,或一個好警察應該是怎樣的人。
(2)自我圖式。
自我圖式包含關於自己的個性、外表和行為的各種信息。例如,某人可能知道自己性格內向、體重過高、經常遲到,並知道這些意味著什麼。
(3)角色圖式。
角色圖式是關於廣泛的社會類別(如年齡、性別或職業)的知識,包括個人社會地位的信息。例如,人們頭腦中“教師”這一角色圖式包括許多知識:教師可以向學生問什麼,上課時應該穿什麼樣式的衣服以及怎樣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