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此,本書采用多主體仿真(multi‐agent simulation)方法對集群中的知識傳播活動進行多時段模擬,以期能夠識別出知識傳播過程中,不同的集群企業知識分布模式的演化特征,以增進對集群知識傳播現象的認識與了解。
二、技術路線
本研究采用文獻整理與現場調研相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從相關理論出發,構建了基於認知視角的集群企業知識傳播分析框架,形成了本書的基本理論基礎。為了驗證這一理論模型並進一步探索集群知識傳播與企業競爭優勢之間的關係,筆者以大唐襪業集群中的多家企業為研究對象進行了說明性案例研究和探索性案例研究。考慮到案例研究在外部效度上的局限性,本書采用調查研究方法,以浙江和廣東等地集群中120多家企業為樣本,通過相關分析、因子分析、回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技術,采用SPSS和STATA等專業軟件包對集群企業知識基礎與競爭優勢的相關概念模型及假設進行了實證檢驗。此外,針對現有案例研究與調查研究大多停留在橫截麵上,無法深入分析集群企業知識傳播的動態演化過程,筆者采用多主體仿真方法分析了知識傳播的動態演化過程以及地理鄰近、社會鄰近和初始知識分布模式等因素對這一過程的影響。最後在結論與展望部分,筆者綜合討論了全書的研究發現以及理論意義。
三、創新點
(1)將社會認知的理論成果應用到集群研究領域,實現了分析主體和分析工具的微觀化,深化了對集群知識傳播內在機製的認識。
傳統的集群企業知識傳播研究大多強調企業之間在地理上、製度上表現出來的共性,而極少有研究關注到集群企業之間的異質性。雖然最近有部分學者認識到,對集群企業知識傳播的深入認識必須從企業的微觀因素著手,但是作為對企業知識學習和知識吸收有著關鍵作用的因素——集群企業知識基礎(或知識結構)卻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從認知的視角來看,一項“知識”是否為一個認知主體所理解,並不在於這一知識被外在劃分為什麼類型,而在於這一知識是否和認知主體的知識結構相匹配。基於此,本書以知識傳播的認知鄰近原則為切入點,從社會認知理論中引出圖式概念來構建基於認知共同體的知識傳播機製,提出了一個集群知識傳播的認知分析框架。這一分析框架有效整合了地理鄰近與非地理鄰近兩類研究,能夠更好地解釋集群知識傳播與競爭優勢的關係。
(2)從認知視角提出集群企業知識基礎和集群知識分布是集群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集群企業競爭優勢實際上有兩層含義:首先是集群企業相對於集群外部企業的競爭優勢;其次是集群內部企業之間某些企業相對其他企業的競爭優勢。然而,關於集群企業競爭優勢的以往研究主要還是關注集群企業與非集群企業相比之下的競爭優勢,隻是“就集群而論集群”。這使得現今的研究成果隻適用於解釋集群企業與非集群企業之間在競爭優勢上的異質性,卻無法解釋集群內各企業之間在競爭優勢上的異質性。本研究基於認知視角的集群企業知識傳播分析框架指出,集群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於集群知識分布和集群企業知識基礎這兩方麵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集群整體的知識分布能促使集群企業形成本地彈性專業化生產係統,進而形成集群企業相對非集群企業的競爭優勢;其次,集群企業自身知識基礎賦予了集群企業從集群中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能力,以此來整合和利用集群彈性生產係統,最終獲得相較於集群內其他企業更為突出的競爭優勢。對大唐襪業集群的案例分析支持了這一觀點。而對浙江、廣東等地128家企業的問卷調查分析的結果還表明,集群企業的知識基礎對於其競爭優勢有顯著的影響,並且這一影響作用是通過學習能力為中介而發揮的;集群知識分布的異質性程度對企業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關係起反向調節作用,即集群知識分布的一致性程度越高,企業知識基礎對學習能力的促進作用越強。
(3)增進了對集群知識傳播動態演化過程的認識。
傳統的集群企業知識傳播研究大多是在橫斷麵上的分析,而很少考慮到集群知識傳播的動態演化特性。事實上,集群知識分布與知識傳播本質上是一個動態過程,知識分布影響知識傳播,而知識傳播又將改變知識分布。基於此,本書運用新興的多主體仿真方法對集群傳播過程進行動態分析,這不僅促進了這一方法在集群研究中的應用,同時也獲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理論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