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軍之前多次俘獲戰馬,其中不乏品相相當不錯的高頭大馬,但是老宋以缺錢用的借口,指示梁山伯把數千好馬都賣掉了,然後又以矮個子馬不費糧食好養活的名義,留下了大批蒙古馬作馱馬。那些駐紮終南山的日子裏,長安的將軍們都曉得吳山軍手上有好馬出售,趁著吳山軍缺錢的機會,他們沒少占便宜。財大氣粗的,一買就是數百匹好馬,有些邊軍將領手裏沒錢,他們就拿十匹矮個子馱馬來換一匹上等戰馬——他們又不需要那麼多畜力來運糧草,留著那些不能上陣的矮馬幹什麼?殺了吃肉?
所以,在完全沒有引起任何懷疑的情況下,老宋就收集到了六千匹蒙古馬,可以支持吳山軍一人雙騎!
為什麼不全部裝備蒙古馬呢?一來,那樣做就太顯眼了——誰家騎兵全都用馱馬的?若是全用蒙古馬,那蒙古馬的秘密可就保不住了;二來,這個時代的騎兵戰術更多的還是大規模的騎陣對衝,在突擊中,高頭大馬還是更有優勢些,雖然吳山軍就算騎著馱馬也可以用騎射戰術來放敵人的風箏,但是誰會嫌自己的馬跑得快呢?
現在真相大白了:宋海清從一開始就沒指望這四千上等戰馬能走多遠!在他眼裏,最重要的是那些馱馬——蒙古馬!當他看到六千蒙古馬像馴鹿群一樣在雪地裏找到並且吃下所有能吃的東西的時候,他就放心了。至於那四千擁有大宛血統的上等戰馬……照老宋的看法,一下子埋掉四千匹馬實在是太奢侈了,也許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它們做成幹糧……但是,老宋不能不考慮人心士氣!沒有一個騎兵會同意自己的坐騎被人做成烤肉的!吳山軍也沒有到那種需要殺馬而食的地步……盡量保住它們吧,實在保不住……厚葬!
天氣越來越冷,可食的草料越來越少,曾經縱橫草原,嘶風踏月的大群戰馬日漸消瘦,然後就開始大批大批地倒斃。
隻用文字確實很難表現那種情景。
馬兒們不是不知道自己必須吃東西,它們也不是不知道自己嚼了嚼又吐出來的玩意已經是主人能找到的最好的草料了……真的吃不下去啊!
騎兵們自己的幹糧已經全喂了馬,孩子們也把自己的幹糧喂了馬,可是能頂什麼事?難道馬還能吃那些肉幹和鹹魚麼?
人們看著馬兒瘦下來,看著馬兒無力地倒下,看著馬兒水汪汪的大眼睛逐漸地失去神采……無能為力!
那些馬兒,在騎兵眼中,使他們的夥伴、袍澤、兄弟,也是家人!
那些馬兒,在孩子們眼中,是玩伴,是親人,是叔伯長輩!
那些馬兒,在孫思邈和了空眼中,是活生生的生靈,是寶貴的生命!
那些馬兒,在這片渺無人煙的曠野中,為孤獨的吳山軍帶來了多少陪伴和安慰!
從第一匹馬兒倒下開始,孩子們臉上的淚水就沒有消失過,所有的騎兵——青龍營、白虎營、朱雀營、玄武營,所有的男兵和女兵,眼中都噙著淚水,他們和她們,奮力揮動鎬頭,在北地那凍得鋼鐵般堅硬的地麵上挖開一個個寬敞的墓穴,依依不舍地埋葬自己的袍澤……
四千戰馬在數日內倒下了,沒有哪怕一位幸存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是說某一匹戰馬是赤兔或者爪黃飛電的後代,他就能夠比其他袍澤更幸運。在大自然麵前,在天威之下,不適合的就是不適合的。
蒙古馬也不是毫無損失,但是很明顯,這種生長於北方高原上的堅忍動物,絕大部分扛住了嚴冬的考驗,他們身上依舊堅實的肌肉和依舊鮮亮的毛發向吳山軍表明,他們完全有能力幫助吳山軍穿越極北荒原!
送走了戰友,遠征還是要繼續,但是四千匹戰馬的損失帶來的運力短缺要怎麼解決?
繼續製作爬犁是個辦法,一匹馬隻能背馱三百斤,但是一架一匹馬拉著的爬犁卻可以裝載五百斤貨物;
荒原上不知道有沒有野馬群,若是有,是不是能夠捉個幾百匹來?牛進達的新婚妻子,突厥公主恰日碧姬手下有一些牧馬人,他們有辦法馴化野馬,前提是——你把野馬捉來給他;
駝鹿也可以騎乘,或是拖拽爬犁,但是吳山軍手上的駝鹿不夠多,這個,也可以有啊……
白虎營的騎兵被一火一火地派出去,撒開大網地毯式地搜索雪地上的痕跡,在他們找到野馬或是駝鹿群之前,青龍營和朱雀營的任務是殺掉視野內所有的野生動物——畢竟糧草還是不能不籌措的;而玄武營則協助軍中所有的木匠趕製爬犁,“協助”的意思是——找到樹,砍倒,拖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