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的夜晚,吳山軍和他們的家眷得以住在延津關的軍營中,有屋頂和牆壁擋住寒風,火盆中木炭熊熊燃燒,明亮的火焰烤得屋子裏溫暖如春,人們甚至覺得太熱了,脫下了厚重的外袍。
牛進達和劉超一起在關城上值守,城牆上是從江都來的小夥子們。白天劉超招降了部下之後,他們就各自搬取家眷去了,隻有十來個沒有家的光棍還在城中。劉超也有家眷,但是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他拒絕了牛進達和老宋讓他回去護送家人的建議,留下來協助牛進達。他那個拜把兄弟隊正陳有福去了新鄉縣,他會接出自己和三兄家眷。
關城中的糧食,是劉超那一旅兵半年的口糧,其實不多。在老宋看來,這些糧食也就支持吳山軍一個月。現在吳山軍有二百多戰兵,家眷老小近四百人,如何喂養這些人,是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刀矛也不是太多,但吳山軍現在不缺刀矛,事實上戰兵全部裝備完畢後,他們還有能裝備一百多人的武器庫存。甲胄就少一些,但是基本上每個戰兵都至少能分到一件劄甲。
關城上最多的是弓箭。弓五十,箭三萬。老宋發現吳山軍現在有條件裝備一旅弓箭手的時候,他馬上決定就這樣做了。將來在太行山裏打遊擊,弓箭可要比刀矛管用;更遠的將來,在離開中原後,弓箭的作用將更大,到那時候,要想不餓死在路上,過硬的騎射功夫是少不了的。現在弓箭有不少了,過段時間再弄一批馬來給小夥子們練習騎術吧。
第二天天亮後,延津關裏陸陸續續來了許多男女老少,梁大郎看著那些人——一邊挎著大包袱一邊手裏抱著孩子的婦女、挑著沉重扁擔的小夥子小媳婦、扛著農具口糧的老頭子、趕著豬抱著雞的半大小子——忙喊過王家父子,安排他們動手打造更多的吳山車,自己帶人去安頓這些家眷,並給他們編組、造冊。
裴九郎和老宋一起將吳山軍重新編組:吳山軍第一團,下轄左右兩個旅,每旅設弓箭兵一隊五十人,每人裝備弓一張、箭三十、橫刀一柄、身穿劄甲;長矛兵一隊四十人,每人裝備長矛一杆、短標槍四支,身穿劄甲。校尉牛進達,兼領左旅,劉超為右旅旅率。四個隊正分別是李贇、周順、陳有福、張成。
又選了四十個好手,編組教導隊,由老宋親領。還有十二個護衛負責保護梁大郎一家和裴九郎與他的參謀處。
家眷們也被按照他家二郎所在單位編組,選出了四個老漢負總責。
糧草軍械、家什牲口都裝車的裝車、老人孩子安排妥當,吳山軍拔營出關。關城城樓上一幅長長白絹掛下城來,上書:
天生神雷將,劍破延津關。呼嘯太行陘,彪軍號吳山。
大業十一年五月,吳山軍在首陽山(今山西省和順縣陽曲山)中一處山嶴中紮下營寨,此處山高林密,地勢險要,向西北約三百裏可至太原,向東北百餘裏即可東出井陘。一定下紮營地點,老宋就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派出了人手查探。
“大兄可知此山典故?”裴學霸又打算要給學渣老宋100000點暴擊了。
“首陽山?是不是老子與此山有什麼幹係?”
“呃~非也。當日商亡周興,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此事千古流傳,大兄不知耶?”
“哦,你說這件事啊,伯夷叔齊是什麼人來著?”此言一出,裴九敗退。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繼位,先後都逃往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梁大郎盡量把事情說得言簡意賅,他知道他要是背書,固然顯得高大上,但大兄就不一定聽得懂了。
“所以呢?”
“呃~所以他二人被千古傳頌。”
“傳頌這幹什麼?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兩兄弟置父命於不顧,置封地子民於不顧,居然逃往周國。既不孝,也不仁。武王伐紂滅商,他二人若是有誌氣,自可起兵與周軍大戰一場,他跑去諫阻一番便不了了之,裝模作樣,你覺得有意思麼?若是諫阻有用,武王還用得著伐紂?商朝既滅,他不願食周黍,嗬嗬,若有骨氣何不就在姬發麵前拔劍自刎,濺他一臉血也好,他二人卻躲進深山苟延殘喘,卻又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以至於養不活自己活活餓死了。
二位賢弟,你們是讀過大書的人,你們來給愚兄說說,就這樣的廢物有什麼好傳頌的?”
“大兄,這首陽山中,既有清泉彙聚成溪,又有崖下天生石洞,山間鬆柏蒼翠,雲霧繚繞,真是人間福地,世外桃源。我等落腳此地,不惟安居,還可樂業——大郎的水墨丹青,如今有不少美景可以入畫了。”裴九郎答非所問,他可是知道這位大兄吐槽功力了得,還是不要給他繼續吐槽的機會吧。
“正是,我也覺此山風物,頗可入畫,隻是我等一路行來,大兄又是殺人又是奪關,卻不曾劫過書肆畫坊,如今筆禿墨盡,這山中又無處購置筆墨紙硯,大兄須想想辦法!我聽說英娘說吳山軍小學不日就要重新開課,屆時若無文具,祝先生那裏休怪小弟不肯替大兄說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