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相信,這些並不是我故意危言聳聽,也不是經濟學家的隨意杜撰,美國疾病控製中心的報告證實了經濟學家的分析。在美國,每年1.5億份抗生素處方中,幾乎有1/3是不必要的。盡管血管成型手術不能防止心髒病,醫生還是會建議患者做血管成型手術。並且,醫學研究表明,在出生率下降的地區,醫生實施剖腹產的概率要高於那些出生率上升的地區,這說明,當競爭嚴峻的時候,醫生們往往會給病人實施更昂貴的手術。
為此,那些信奉亞當·斯密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理想的市場,這是一個公平、透明的醫療自由市場,醫生的信息完全公開,人們可以向那些富有經驗的醫生谘詢,而每名醫生的收入也會根據他們的醫術進行排序,優秀的醫生將獲得豐厚的回報,而平庸無能之輩將被淘汰出局。但實際上這樣的市場幾乎不可能存在,而所謂的醫師資格並不足以甄別哪些是真正優秀的醫生,患者也沒有真正被授予給醫生“投票”的權利,妄圖通過市場解決這樣的問題隻是經濟學家眼中的幻影而已。
保險公司的困境
保險公司似乎麵臨著更大的困境,他們很有可能麵臨兩類人,第一類感覺到自己身體不好,我們稱他們為“檸檬”,另一類是身體比較好的“桃子”。顯然檸檬更願意得到保險,而他們在購買保險的時候可能或多或少隱瞞一些自己的情況。
這樣保險公司在確定其費率的時候就麵臨著很大的壓力,必須考慮“桃子”和“檸檬”兩種人。如果保費太低,那麼很有可能會隨著“檸檬”的增加而破產,但是提高保費,那麼可能要麵對“桃子”退出的風險,而最終會導致保險公司剩下了所有的檸檬,這恐怕是保險公司最不願意看到的。
有人提出,保險公司能夠對投保人進行篩選,比如對待吸煙者和不吸煙者設定不同的健康保險費率,針對建築物內是否有灑水防火係統而征收不同的費率,但這些都不足以真正改變信息不對稱的現狀。
不僅如此,保險公司麵臨更加嚴峻的情況是,“桃子”還有可能變成“檸檬”,比如,保險公司如果提供自行車保險,結果會怎麼樣?消費者在沒有自行車保險的時候會盡最大可能采取提防行為,比如安裝昂貴的車鎖,因為這時消費者承擔了保護自行車的全部費用。然而,如果消費者能夠買到自行車保險,那麼他對自行車的重視程度就會大大降低,畢竟自行車一旦失竊,個人隻需向保險公司提出報告,然後就能更換一輛新的自行車。
在經濟學上,這種個人將完全不采用提防行動的激勵情況被稱為道德風險,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ze)在這方麵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69年,年僅26歲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魯大學聘為經濟學教授。1993年他成為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團的主要成員,2001年斯蒂格利茨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獲獎感言中,斯蒂格利茨說出了自己對經濟學與現實的巨大差異之間的深切體會,他說:“在非洲生活的日子裏,使我深刻地意識到,現有的模型是多麼不適合發展中國家,因此越發意識到必須建立與現實一致的假設和結論來構築模型。”
斯蒂格利茨為保險公司防範道德風險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他提出,保險公司可以通過保費的不同向投保人傳遞信號,以此對道德風險進行幹預。比如,保險公司可以限製保險額度,對每個人都不給足他想要的償付額,使他們有安裝防火裝置和采取其他預防措施的動機。或者可以將全額保險的保費設置非常的高,對於那些通過自身努力降低風險的客戶,他們就能夠支付較少的保費,這樣可以大大減少不負責任的客戶帶來的道德風險。
斯蒂格利茨還將信息不對稱市場的研究成果擴展到信貸市場。這裏的情況是這樣的,銀行的利潤取決於利率和貸款人的風險,但在所有的貸款人中,隻有一部分人的申請能夠滿足,因此銀行希望將貸款提供給那些資質比較好的貸款人,但銀行並不知道貸款人究竟是“檸檬”還是“桃子”,銀行擔心這裏最終也會成為“檸檬市場”。
銀行所麵對的同樣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分辨貸款人的風險。為此,斯蒂格利茨收集了大量的貸款人數據並從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結果:當利率升高時,低風險的借款人不願意借貸了,而高風險的借款人卻依舊積極,這大概是因為,那些能夠承受高利率的客戶說明他們在成功時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因此他們才願意支付高額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