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對稱下的經濟學)
為什麼嶄新的汽車開出賣場才幾個小時,汽車的價值就會損失那麼多,而新車在車場中停放幾個月都不會有任何損失呢?為什麼房產經紀人總會告訴你“房源緊張”,可事實上很多房子根本賣不出去?為什麼博爾特在奧運會的百米跑道上不願意衝刺?
這個看起來完美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了?
如果你是一名心血管專家,本地一名叫喬·史密斯的內科醫生讓一些病人去你那裏看病,而你卻告訴這些病人他們實際上根本沒有病的話,史密斯很快就不會再給你送去病人了。
——達拉斯州的一名心血管專家戴維·希裏斯
檸檬和桃子
幾乎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經曆,在陌生的城市旅遊時,饑腸轆轆的我們總是為平庸無奇的菜肴支付了高額的費用,其實隻隔幾條街就有更好的餐館,可我們卻不知道。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隻會來一次,所以很難挑選哪家餐館好,哪家餐館不好。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同樣,獲取信息也是有成本的。在這個看似“充分”的市場裏,到處存在著不充分的信息。來自芝加哥大學的天才經濟學家們最先注意到這個問題,起初他們研究的重點隻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如何搜尋、獲取那些使交易順利完成的信息,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了許多驚人的結論。1961年,喬治·施蒂格勒發表了著名論文《信息經濟學》,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經濟學的概念。
喬治·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這位信息經濟學的開創者,在大學的時候由於缺乏信息經常選錯課,選了一堆“實用”的商業課程和許多政治學科目。施蒂格勒從價格歧視中受到啟發,發現人們在交易中,“知識”的昂貴導致了價格的差異,信息不僅不是免費的,甚至要付出高額的代價,他由此開創了信息經濟學。就連施蒂格勒自己也沒有想到,後來二十年間,竟然出現了如此多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人們發表了上百篇文章來研究信息不對稱,其中最著名的是關於檸檬市場的一篇文章。
1970年,喬治·阿克羅夫(George Akerlof)發表了《檸檬市場: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製》這篇論文。文中第一次用二手車市場的例子揭示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市場缺陷,從此, 檸檬,這種原產於喜馬拉雅山的酸澀水果,成為了次品的代名詞。
不過有趣的是,當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克羅夫完成了這篇論文後向多家經濟學期刊投稿,結果都被當做“檸檬”退了回來,這其中包括美國經濟學會的《美國經濟評論》、芝加哥大學的《政治經濟學期刊》、歐洲的《經濟研究評論》這樣的一流經濟學雜誌,幾經周折後才得以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季刊》上發表,不過文章發表以後立刻引起巨大反響,看來“桃子”終究是“桃子”。
阿克羅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二手車市場裏,我們假設這裏隻有兩部汽車,一部是“桃子”,一部是“檸檬”,顯然隻有賣家更加了解“檸檬”和“桃子”的真實信息,雖然兩輛車的外觀差別並不大,但“桃子”的真實價值是4萬,而“檸檬”的真實價值隻有2萬。
相對於“桃子”,如果買車人覺得2萬—5萬是比較合理的價格,那麼購買二手車的行動對他而言不亞於一場賭博,當他出價3萬並指向那輛檸檬時,賣車人肯定不會放開他的手;可如果他指向了桃子,賣車人一定覺得受到了侮辱,不過經過反複的討價還價最終以4萬元成交,這樣買主和賣主都有1萬元的收益,似乎一切都很正常。
但是真正的危險是,誰能保證買主不會以4萬買到檸檬呢?因為那一堆不值錢的破爛看起來也和完好的汽車一模一樣。賣車的人知道在賣的是桃子還是檸檬,但買車的人隻能憑感覺去猜測。
盡管賣家總會說得天花亂墜,但買主肯定不會相信自己即將購買的是“桃子”,買者唯一的辦法就是壓低價格,隻有這樣才能減小損失,但當賣主真的同意以2萬元價格成交時,買主們的擔心反而更加強烈了。事實上,這就像阿克羅夫向人們提出的問題那樣:為什麼將嶄新的汽車開出賣場幾個小時後,汽車的價值就會損失那麼多,而新車在車場中停放幾個月都不會有任何損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