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古典經濟學
盡管我們已經知道了科斯的交易成本和企業存在的秘密,但仍然缺一點什麼,那就是如何將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論與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合成為一個整體呢?
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他創立了新興古典經濟學,將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論與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渾然一體,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斯密-科斯”框架。
事實上,從亞當·斯密開始到馬歇爾、瓦爾拉斯,人們花了100多年,建立了龐大的新古典經濟學體係,在傳統的經濟學模型中,馬歇爾做了一個非常不現實的假定,將社會分為兩類人,一類是不從事生產的純消費者;另一類是不做消費決策的純生產者。每個消費者必須從市場上購買一切產品,每個廠商必須在市場上賣出一切產品,這樣就使得所有分工和市場都是外生的,這使得經濟學家都醉心於研究市場價格“這隻看不見的手”。然而這個假設雖然很隱蔽,但畢竟是假設,在真實世界中,每個生產者同時又是消費者,而每個消費者也充當著生產者的角色。新興古典分析框架則讓經濟學能夠更加真實地麵對現實的世界,當然這樣會使我們的分析無比複雜。
簡單起見,我們再次假設,社會仍然是由兩個人組成,每個人必須消費兩種產品,假定是食物和衣服,每個人在每種產品上有3個變量要選擇:一是自給自足量;二是購買量;三是銷售量。因此,在“兩個人的兩種產品”經濟中,這在數學上會產生6個變量的2種組合,真實世界中,隨著人數的增加和產品數的增加,我們將麵臨天文數字的難題。
這些在馬歇爾、瓦爾拉斯時代,人們所擁有的數學知識是無法解開這個難題的。盡管這個總收益-總成本的問題本身並沒有變化,但這個超邊際決策的非線性規劃問題卻令無數人望而卻步,馬歇爾通過有效的假設簡化了問題,從而建立了一般均衡的思想。
然而,楊小凱的努力使我們丟掉了這個假設,讓我們更加真實地麵對經濟學。1988年,他運用庫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優化的可能解,從而將最優解的範圍大大縮小,人們把這樣的分析稱作超邊際分析,在這裏關於其中的細節就無法詳細展開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盡管超邊際分析脫胎於新古典的邊際分析,可是它的威力要遠遠大於邊際分析。
神奇的經濟學
或許是因為市場經濟的體製實在是太完美了,亞當·斯密、李嘉圖、馬歇爾這些偉大的經濟學家建立了經典經濟學的大廈,但沒有一個人注意到產權和交易成本,不得不說是個遺憾,而這也造就了一個21歲少年的奇跡。
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第一次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並用這一概念來說明企業和市場之間的關係,以交易成本為理論工具,對企業規模、企業家要素等等有了全新的認識,在企業和市場這一現代經濟體係中兩種根本對立的經濟製度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企業製度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節省交易費用。
從亞當·斯密到科斯,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在不斷發展和擴充,然而還沒有結束。楊小凱等人創立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將新古典經濟學和交易費用理論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他們用複雜的足以令人窒息的超邊際分析模型完成了這個任務,更偉大的意義在於,新古典框架能夠很好的融合新製度經濟學、產權經濟學、演化經濟學、信息經濟學、博弈論等等,並最終彙聚成一條洶湧澎湃的經濟學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