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一種常見的定價方法,兩部收費法。專業的說法是,將商品的價格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反映基礎設施投入的固定成本以及其他流量不敏感部分的成本,另一部分反映單位成本,就是每提供一個產品或服務的邊際費用。比如,電信公司會分別向電話用戶收取月租費和通話費,月租費反映固定成本,而通話費是通過計時收費來彌補運營的可變成本。在美國,天然氣用戶需要繳納容量預留費和使用費,其中容量預留費是用戶對運輸管道的占用費,主要用來回收管道的固定成本,而使用費主要用來回收可變成本。
接下來的問題是,廠商如何決定進入費和使用費?是應該把進入費定得較高,還是應該把使用費定得較高?
事實上,這又是個很複雜的問題,讓我們來看看出租車的定價模式。大家知道,北京的出租車有10元的起步費,這相當於進入費;之後按每公裏2元收費,相當於使用費。專家們的做法是,在測算出租車運營成本的基礎上,對乘客的心理預期進行了估計,並根據他們的出行習慣和消費能力確定出租車起步價格。為了使得“吝嗇”的乘客們也願意選擇出租車,出租車公司專門針對他們的消費者剩餘製定了起步價。接著,專家們又製訂了每公裏2元的使用費標準。
事實上,兩部定價法可以讓我們發現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相機和膠卷、汽車和配件、剃須刀與刀片,這些都能夠看做是這種收費策略的翻版,商家在這裏的策略也不盡相同,既可以把“門票”定得較高,使用費定得較低;也可把“門票”定得較低,使用費定得較高。
具體到公司,如何定價可關係重大。如果提高1%的價格,那麼可口可樂公司將能夠增加淨收入6.4%;如果是富士通,淨收入將增加16.7%;雀巢公司為17.5%;福特為26%。事實上,我們熟知的每家大公司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來研究企業的定價策略。
經濟學家和市場營銷專家告訴我們,在市場中,商品的價格往往是很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至少包括:產品在客戶心中的潛在價值、供求狀況、公司的生產和管理成本、競爭和替代品價格、討價還價的能力等等。盡管目前我們已經明白了其中的四個因素,但是市場中想要真正準確地為商品定價卻並非易事。
當然,高明的企業會針對行業的不同情況迅速製訂出不同的價格策略,它們會分別針對行業競爭者、新進入者指定出不同的價格策略,後麵我們將看到葛蘭素和史克、柯達公司和寶麗來公司之間精彩的價格戰,有些企業甚至利用價格向消費者發出甄別信號,以此鑒別哪些是優質的客戶。
定價不僅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藝術。
精密的經濟學
在這一章裏,我們知道,土地、資本和勞動是進行生產的基本要素,而將這三種要素恰當地組合起來,製造出產品提供給社會,這就是企業的職能。具體來說,工人應該得到工資,提供資本的人應該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應得到地租。
雖然,在這裏我們還不知道企業究竟是怎麼將土地、勞動、資本組合在一起創造出我們需要的各種產品的,我們也不了解企業內部究竟是怎麼運行的,但是通過對生產要素的組織而創造效用並獲得利潤卻是最簡單的道理。進一步,我們懂得了企業是如何根據成本製定價格的,“把價格定在邊際成本”已經成今天市場上眾多商品廣泛采用的定價策略。
盡管本章的內容僅僅限於經濟學的範圍,但我們生活中的任何行為都是有成本的,而成本——收益的原則能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的行動。最後,我希望用這樣一個故事來結束本章:
哲人問他的學生:“如果有一種東西,可以使社會繁榮,生活愜意,但代價是每年要葬送一千個人的生命,你接受嗎?”
學生說:“當然不接受,生命是無價的!”
哲人於是說:“那我們就不要再用汽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