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略性新興產業貿易摩擦的特點、根源及對策(3 / 3)

3.基於相似需求理論的分析

瑞典經濟學家林德(Linder)認為,一個產業的發展首先應該基於國內的市場需求。因為在滿足國內市場的過程中,企業能夠及時地根據消費者的反饋意見,改進技術,完善產品。當國內市場的需求滿足以後,就可以向與本國收入水平接近的國家出口。同時,收入水平接近的國家之間也存在對同一產品需求的差異性,從而為他們之間產業內貿易提供了可能。這種出口時機和出口流向的選擇,既可以避免主要為出口而生產造成的大量集中出口或向收入低於本國的國家市場出口容易引發的傾銷問題和出口補貼問題,從而大大降低貿易摩擦的可能性;也可以通過戰略新興產業內部貿易建立起穩固的貿易關係。尤其是對於大國產業發展和貿易而言,這一理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見,戰略新興產業走內需發展的道路應該各國的普遍選擇。

4.基於技術差距和產品周期理論的分析

美國經濟學家波斯納(M.U.Posner)、弗農(R.Vernon)等人認為,技術領先的國家具有開發新產品的能力,因而擁有生產和出口高技術產品的比較優勢。技術在國際間的轉移要經曆首先壟斷技術並在創新國當地生產和消費該產品,當國內市場滿足後就向收入水平接近的國家出口此商品,之後再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在國外投資生產該產品,最後才願意出賣技術。這說明決定一個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在該產業發展的發育期、成長期和成熟期是很難買到的,隻有到了產業的衰退期才可以買得到該技術,但意義已經微不足道。因此,戰略新興產業的核心和關鍵技術隻能走自主創新的道路。

五、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對策

針對戰略新興產業的行業特點、貿易特點及摩擦特點,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要走自主研發、擴大國內需求的道路。政府應將大量的補貼用於研發核心技術上,有了本國的核心技術可大量增加本國新興產業的產量,供給增加就會引起國內價格下降,國內消費者的相對購買力增加,需求增加。在滿足國內需求之後,將剩餘產品用於出口,這時因國內價格較低進口國沒有理由對中國出口的產品予以救濟措施。另外即便是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給以補貼,但因是國內補貼國內消費,所以不存在貿易問題。我國新興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1.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躍升轉換。具體措施如下:逐步將政府的出口補貼轉變為對新興產業的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出口補貼隻能暫時增加相關產品出口,並不能從根本上提升產業競爭力,部分企業還養成了依賴補貼、不思進取的惰性。

2.進一步規範政策,不斷擴大國內需求

積極有效地拉動國內需求。貿易摩擦背後隱藏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經濟增長對外依存度過高,過於依賴出口。一定意義上講,國內需求的不足,直接導致的就是企業競相壓價爭取出口。事實證明,通過此種大進大出的“打工經濟”,國人自己獲到的實惠並不多。因此統籌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的關係,把重心放到擴大內需上來,是緩解光伏產業貿易爭端的一根本出路。政府在製定政策時,尤其是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政策的製定一定要遵守世貿組織規則,不能隨意進行出口補貼和進口替代補貼。作為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國內市場的開發空間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相對於國際市場,國內市場的可控性更強。從過度依靠外需轉為以內需為主,是減少我國與他國間貿易摩擦的良策。

3.麵臨著日益升級的貿易摩擦,隻有掌握標準製定權,才可能擺脫被牽製地位。中國企業要立足國際市場,就要勇於布局中高端市場。除此之外,基於我國戰略新興產業的出口地區相對集中的特點,應該走多元化市場戰略,這樣可以減少發展新興產業中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張勇,熊名寧.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趨勢和對策[J].商業時代,2012.

[2]魏少婷.新興產業貿易摩擦的實質影響及啟示[J].北京經貿,2013.

[3]郭劍鋒.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分析[J].商業時代,2012.

[4]韓玉軍,李雅菲.美歐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的成因與影響[J].中國經貿,2013.

[5]劉紅.從光伏產品看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趨勢[F].國際商務論壇,2012.

[6]楊婷婷.中美新能源產業貿易摩擦問題探究—以太陽能光伏電池雙反案為例[R].商業時代,2012.

[7]蘇華山.我國應對國外“雙反”貿易摩擦需要有新思路.[J].國際觀察,2012.

[8]馬建軍.如何應對戰略性貿易摩擦[J].WTO實務,2007.

[9]Pengmei Li, Huiming Li. A research 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

ustrie[R].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361-363.Trade Characteristics; Friction Causes; Photovoltaic Products,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