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貿易摩擦的特點、根源及對策
國際經貿
作者:王奉賢 張哲
摘 要:隨著全球氣候的惡化,各國經濟逐漸由傳統模式向低碳經濟模式發展,把新興產業的發展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國際競爭非常激烈。因而,這些產業成為了國際貿易摩擦中新的聚焦點。本文認為一個產業的基本特征決定了該產業貿易摩擦的程度及其協調的難易。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戰略新興產業的行業特點、貿易特點和摩擦特點,在此基礎上認為我國戰略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的道路:以國內市場強大需求為動力而自主研發,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漫長過程中逐漸完成,即走自主研發、內需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戰略新興產業;產業特點;貿易特點;摩擦根源;光伏產品
一、引言
目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口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重要手段。比如,2009年9月在美國頒布的《美國創新戰略:促進可持續增長和提供優良的工作機會》報告中,明確指出要發動支持先進汽車技術、清潔能源革命、推動健康技術創新。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英國創造性的推出了“製造業戰略”,指出要重點發展生命科學、超低碳汽車、尖端製造業和醫藥行業。韓國也於2009年1月在《新增長動力規劃及發展戰略》中提出,重點發展生物產業、新興信息技術產業、能源與環境、綠色汽車等22個重點方向。同年的4月日本製定了新增長戰略,著重發展醫療與護理、電力汽車、環保型汽車、太陽能發電、文化旅遊等產業。而我國更是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戰略舉措。在“一二五”規劃中指出,培養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促進中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這一計劃,到2015年新興產業的產值要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到2020年將達到15%。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也加劇了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2011年5月,美國國貿委員會指責我國促進本土創新的政策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發展,並認為我國知識產權侵權;同年11月,美國的商務部展開對中國晶矽光伏電池的“雙反”調查。
針對這種現象,國內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李金桀(2011)指出,貿易摩擦涉及的產品正在從傳統的勞動密集行業向新興產業擴展,對策是掌握標準製定權;Pengmei Li、Huiming、Li(2011.7)將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新興產業進行對比,得到戰略新興產業的競爭實質上是技術競爭,中國選擇戰略新興產業應和發達國家的選擇相一致;魏少婷(2013)通過對新興產業貿易摩擦的實質研究得到新興產業貿易摩擦實質上是戰略性貿易摩擦。
盡管不乏對新興產業貿易摩擦成因對策的研究文獻,但多數研究並沒有從產業根源上深究戰略新興產業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因而所提對策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本文認為一個產業的基本特征決定了該產業貿易摩擦的程度及其協調的難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特征就是解決人類麵臨的共同性問題的革命性技術的產業化運用。這種技術隻能以國內市場的強大需求為動力而自主研發,這種產業的成長壯大也隻能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漫長過程中逐漸完成。因此,本文按照產業特點決定貿易特點和摩擦特點的邏輯思路,尋找從根本上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貿易摩擦的出路。
二、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狀況
2010年10月18日國務院製定的《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指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思路和政策要點之一就是“五大支持政策”,它們分別是成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製定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
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是在更早的時候產生的,所以我國提出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核心技術上幾乎都存在問題。兩種模式截然不同的“待遇”,多少反映了賺快錢、靠補貼仍是光伏產業的主流。光伏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中的一種,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其發展渠道、盈利模式卻隻有新興的“形”,而沒有新興的“魂”。
目前我國各省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都普遍存在市場發育程度差和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就拿光伏產業來說,資料顯示,我國光伏產業50% 以上的原料需要進口,而90%以上的市場又在國外,但光伏產業所產生的汙染又全部留在了國內。即使國內10%的市場,由於一些新興產業企業規模小,力量分散,研發能力不足,又存在惡性競爭的情況。很顯然,缺乏市場需求的產業發展是沒有根基的,是沒法產生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的,是不能長久的,其成長是受限的。產業發展所必須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得不到保障,更談不上對其他產業的帶動性,該發揮的力量也很難實現和發揮。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是在更早時候產生,因此我國提出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核心技術上幾乎都有“軟肋”。例如,一邊是光伏巨頭不斷加碼建下遊電站,熱火朝天;一邊卻是分布式光伏雷聲大雨點小,死氣沉沉。兩種模式截然不同的“待遇”,多少反映了賺快錢、靠補貼仍是光伏產業的主流。光伏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中的一種,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其發展渠道、盈利模式卻隻有新興的“形”,而沒有新興的“魂”。太陽能產業製造能力中國已居世界首位,但核心技術專利和知識產權仍依賴國外。我國也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地給予培育和發展符合我國國情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力的政策支持,以此搶占未來世界新一輪的經濟和科技發展製高點,同時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