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就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責任就是對自己工作出色地完成,責任就是忘我的堅守,責任就是人性的升華。
社會學家戴維斯說:“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放棄承擔責任,或者蔑視自身的責任,就等於在可以自由通行的路上自設路障,摔跤絆倒的也隻能是自己。
責任就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責任就是對自己工作出色地完成,責任就是忘我的堅守,責任就是人性的升華。
在采油七廠,人們一點火用氣,就會想到那個在荒原深處的看井人——老采油工文德明。
1999年,葡萄花油田剛開發,文德明就主動要求參加新區會戰,來到采油七廠。報到後,領導讓他帶上兩名青年工人看管一口生活用氣井——淺7井。上井沒幾天,文德明覺得3個人看一口井是個浪費,就向領導建議:“我一個人看井,省下兩個壯勞力去參加會戰。”領導不忍心,就說:“那口井遠離廠區和生活基地,太困難了。你一個人怎麼行!”文德明說:“我有辦法!”沒等領導做決定,他就卷起鋪蓋卷,背上米麵油鹽,住到井上去了。井上有一間紅磚值班房,他收拾收拾安頓了行李,又找來笆片、木杆搭了個偏廈放雜物,就在井上安家落戶了。領導知道他有腰傷,身體不好,可又拗不過他,就給他搭了一盤火炕,每隔幾天派車給他送一次水和糧菜。沒過幾天,文德明又覺得浪費了,就向農民學習,自己打了口5米深的土水井,每隔些日子自己回去背一趟糧和菜,把送糧的車也省了。這口淺氣井關係到千家萬戶,又難管又重要,文德明把全部心血都花在了它的身上。他一個人又巡線、又放空、又維修,每天忙得腳打後腦勺。夏天蚊蟲咬,冬天寒風吹,真是苦不堪言,可他全然不顧,把井管得又好又安全。1983年4月29日,油田上刮了一場罕見的暴風雪,他從早到晚一遍接一遍地看井巡線,保證安全供氣。晚上10時許,他巡線回來,老病犯了,腰疼得更厲害了。他把馬蹄表對好抱在懷裏,合上眼皮剛打個盹,覺得有一股冷風襲來,睜眼一看,房蓋沒了,地上是一層雪花。他別的什麼都沒想,立即去檢查分離器出口閥門。他把耳朵貼到冰冷的管線上聽到還有氣流聲,但還是不放心,回到屋裏把棉被抱來,嚴嚴實實地捂在閥門上。這一夜他再也沒睡,一趟一趟地來回巡查著管線……
就這樣,在文德明的看管下,淺井沒有出現過一次事故。
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並勇敢地擔起它,無論對自己還是對社會都將是問心無愧的。人可以不偉大,人也可以清貧,但不可以沒有責任心。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放棄肩上的責任,扛著它,就是扛著自己生命的信念。
責任讓人堅強,責任讓人勇敢,責任也讓人關懷和理解。因為當我們對別人負有責任的同時,別人也在為我們負擔責任。
提起2004年,人類曆史上那場大劫難——印度洋海嘯,人們便會想起一個人——蔡瑋偉。正是這位年僅24歲的竹鄉少女,憑著自己的素質、機智和高度的責任感,率領著所帶團隊衝出了這場浩劫,成了大海嘯中一個驚人的奇跡。
2004年12月26日上午,旅行團一行27人乘船從普吉島出發,前往附近的披披島。快要到時,當地導遊接到電話:“發生了地震。”此時,海水已經悄然後退,船隻無法靠岸,隻能擱淺在灘塗上。
旅行團上岸後,海水又開始上漲,一些遊客以為是潮起潮落,拿出手機和DV拍攝,根本沒有意識到災難即將席卷他們。
蔡瑋偉憑著多年導遊經驗和責任感,馬上覺察到了異常,連忙提醒大家跑向附近三層樓高的酒店。慌亂中,遊客分成兩路跑上酒店主樓和附樓,水位迅速上漲。
當他們剛剛跑到三樓時,一股滔天大浪從身後頓時席卷而來,一樓、二樓所有家具全被海水衝了出來。仿佛在一瞬之間,酒店裏躺下了許多滿身是血的歐美人,到處是尖叫聲和呼喊聲。
麵對如此恐怖的情境,蔡瑋偉腦子裏一片空白,不過她還是馬上鎮定下來,把團員集中在一起,清點了一下,發現少了12個客人。於是,她和一位旅行團團員在滿目瘡痍中開始了尋找失散團員的工作。
他們敲遍了三樓所有的過道和房間,一無所獲,於是蔡瑋偉又涉水隻身前往二樓尋找。
不久,另一批團員陸續歸隊,但是有4名團員始終沒有找到。
海水漸漸退去,第一輪海嘯已經過去。但是誰也不知道第二輪、第三輪海嘯還會不會再來,更不知道還有多少生命要喪失其中,但是團員的失散卻讓人憂心忡忡,蔡瑋偉暗下決心:一定要找到失散的團員!
在她的組織下,23個中國人輪番呼喊4個失蹤同伴的名字,終於從酒店附樓平台上傳來了應答聲。
蔡瑋偉和團裏的另一名遊客衝下三樓,踩著玻璃碎片和雜物登上了平台,兩名失散的團員在這裏找到了。
“第二輪海嘯來了。”這時又有人在喊。情急之下,蔡瑋偉帶著團員吃力地往頂樓爬去。
好不容易到了頂樓,哪知又有人通知這幢樓的瓦斯開始泄露了。
驚魂未定的團員在蔡瑋偉的帶領下,迅速撤到另一幢樓的平台上。很多傷員已集中在那裏,傷勢嚴重的才可以上第一批救生艇去普吉島治療,蔡瑋偉替自己團隊的傷員爭取到了幾個治療的名額。
後來有人得到消息說,晚上可能還要發生海嘯,酒店已經不安全了,為了躲避可能來襲的下一波海浪,蔡瑋偉帶著遊客們又開始向一座山上轉移。
在可能發生的第二次海嘯的威脅下,團隊爬到了六七十米高的一個相對平緩的地方,蔡瑋偉把大家集中起來,砍下樹枝生火,把酒店裏拿來的毛毯烤幹,裹在身上休息,熬過了不眠的一夜……
淩晨時分,蔡瑋偉得到消息,另外兩名失蹤的團員也已經找到,這讓她感到了無比的安慰。
無亮的時候,他們終於等到了第一批前往普吉島的救援船。迎著28日的朝陽,蔡瑋偉和她的26位團員穩穩地踏上了祖國的土地,結束了這場生死之旅。
這位勇敢而堅強的姑娘在見到親人的那一刻,也不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但當提到26個遊客一個都不少時,她的臉上卻流露出了自然的笑容。
一種崇高的責任感在蔡瑋偉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責任重於泰山,責任感反映了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和精神境界。
無論從事什麼職業,我們都應該肩負起身上的那份責任,保持那種甘於奉獻的職業操守,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他人,無愧於良心,這樣才能讓職業真正成為實現個人抱負、展示人生價值的舞台!
閱讀思考題:
1.回顧從前的工作,你做到盡職盡責了嗎?
2.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怎樣做才能無愧於自己的職業良心?
“我是保管員,就該讓勞保品進庫和出庫一個樣”:堅守崗位,寸步不離敬業是人的天職,是榮譽的象征,唯有生命可以承載職業。沒有熾熱的愛,成就即是空談。
命運之神總是青睞具有敬業精神的人:他們堅守崗位、寸步不離,他們不為工作而工作,但最後他們總是能從工作中得到最大的回報。
我們可以說他們為“優秀”,也可以說他們是“自動自發”、“自覺自願”。他們把最簡單的事堅持每天都做好,所以做到了“不簡單”;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超越崗位的業績,所以做到了“不平凡”。
這樣的人,就是有著強大的內心驅動力的人,就是有著很強的敬業精神的人。
也許你會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自動自發、自覺自願地工作,無非是為了獲得更多一點薪水、更高一點的職位。如果你這樣想,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下麵我們就來共同看一下發生在大慶會戰時期的一個真實的事例:
1963年12月的一個晚上,猛烈的西北風把木板房刮得嘩嘩亂響。有一個人,穿著一件爛棉襖,坐在一堆皮大衣旁,守衛著勞保庫房。這個人叫寧第淼,是這個庫房的保管員。
一條施工中的電纜線,要從勞保庫房底下通過。埋電纜的工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揭開庫房的防潮地板就挖起來。溝挖好了,正好天近黃昏,他們下班走了,可庫房牆壁下留了一個大洞,這就等於給盜賊開了一扇門。寧第淼趕緊找來木板,堵洞、鋪地。可是工程量太大了,加上天黑夜冷,一個人怎麼也幹不完。寧第淼決定留下來。他在一堆皮大衣旁邊坐下,守衛著庫房。小偷是不敢來了,但從大洞裏竄進的那股寒風,卻穿透了小寧身上那件爛棉襖,奪走他身上的暖氣,把他吹得瑟瑟發抖。小寧不管這些,像哨兵一樣堅守崗位,寸步不離。直到夜裏9點多鍾,開會的同誌回來幫他堵好牆壁、鋪好地板,他才鎖好門回到宿舍。
第二天,寧第淼病了,但他一聲沒吭,堅持上班又幹了一天,等結完賬往宿舍走時腿都抬不動了。同誌們急忙請來大夫,給他打上針,吃了藥,他才靜靜地睡去。等他睡醒,夥伴們又心疼又埋怨地責備他:“你可真是,守著一堆皮大衣卻把自己凍病了,為什麼不拿一件披上?”小寧說:“我是保管員,勞保品進庫什麼樣,出庫還應什麼樣,我怎能亂動?再說,我這不是穿著我那件棉襖了嘛?”
這話不說則已,一說同誌們都替他心酸。小寧那件爛棉襖,是他舅舅穿了多年送給他二哥,二哥看他畢業分配到北方工作又轉送給他的。裏子麵子都已破得不成樣子,盡管已經打了15個補丁,還有不少地方露著棉花,雖然算作棉襖,其實早已擋不住風寒了。
勞保庫是兩棟木板房,室內氣溫經常是零下20多度。領導早就注意到小寧的棉襖不頂用,為他想了辦法。天剛冷時,技術安全科長就關照說:“小寧啊,天冷了,庫房裏新棉衣、舊棉衣、皮大衣樣樣有,你找一件穿上吧!”寧第淼心想:“生產工人露天作業都不怕冷,我好歹是在室內工作,怎麼冷也比他們強。”過幾天,王科長路過庫房看他還穿著那件破棉襖,又對他說:“你不穿新的,就穿件舊的,這也是為了工作嘛。”小寧說:“我已經領過棉衣了,再領就是占公家的便宜了!”王科長拿他沒辦法,說了句“我知道”,搖搖頭走了。
有人可能要問,小寧的新工衣哪兒去了?說起來這裏邊還有個故事。1962年5月的一天,突然下起一場春雨。正在庫房工作的小寧穿著棉工服跑出去跟大夥兒一起搶露天地裏的器材。他一看需要篷布,就跑到原來放水泥的地方去扛墊過水泥堆的篷布。大雨一衝,沾在篷布上的水泥都滲到他的棉衣裏,等晾幹後,水泥和棉花板結在一起,變得硬邦邦的,像幹牛皮一樣不能穿了。為此他心疼了好一陣子,埋怨自己太粗心大意。
讀完上麵的文字,你能說寧第淼是為了薪水或者是為了職位才自覺自願地工作嗎?當然不能。在他身上有一種對工作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和為之願意奉獻一切,不計任何報酬的敬業精神。
像這樣的人,難道我們不應該為他們喝彩,不應該為他們拍案叫絕嗎?我們應該倡導所有的職場中人學習他身上具備的超乎尋常的敬業精神。
現代的企業在用人時非常強調個人知識和技能。事實上,隻有敬業的精神與能力兼有的人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傑菲遜說:“一個人擁有了別人不可替代的能力,就會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任何一家想靠競爭取勝的公司都必須設法使每個員工敬業。敬業就是這種不可替代的能力,也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
一家人力資源部主管正在對應聘者進行麵試,除了專業知識方麵的問題之外,還有一道在很多應聘者看來似乎是小孩子都能回答的問題,不過正是這個問題將很多人拒之於公司的大門之外。題目是這樣的:在你麵前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擔兩擔水上山給山上的樹澆水,你有這個能力完成,但會很費勁。還有一種選擇是,擔一擔水上山,你會輕鬆自如,而且你還會有時間回家睡一覺。你會選擇哪一個?
很多人都選擇了第二種。
當人力資源部主管問道:“擔一擔水上山,沒有想到這會讓你的樹苗缺水嗎?”遺憾的是,很多人都沒想到這個問題。
一個小夥子卻選了第一種做法,當人力資源部主管問他為什麼時,他說:“擔兩擔水雖然很辛苦,但這是我能做到的,能做到的事為什麼不去做呢?何況,讓樹苗多喝一些水,它們就會長得很好。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最後,這個小夥子被留了下來。
這個題目很簡單,但裏麵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往往越是簡單的問題越能看到一個人本質的那一麵。因為簡單,就不考慮,就更是出自內心的真實回答,就越能檢驗出一個人的真實品性。
如果擔水上山是一個人的職業,那麼為什麼不盡可能多擔一擔水,讓樹苗長得更好呢?每個人都有擔水的能力,但是隻有敬業的工作態度才能夠讓一個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狀態,才能將自己的工作能力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