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樣的生活經曆竟然被同門小和尚誣陷為忤逆父母。難道長得醜就是忤逆父母嗎?

虛榮叛師

校尉繼續宣旨:“其二,虛榮叛師。大字不識,卻裝腔作勢,偷來《南都賦》以滿足不斷膨脹的虛榮心,嘟嘟囔囔以欺騙世人,被師責罰,卻叛寺而去,為天理所不容,證明人是智積禪師。世人為其所騙,冠之以聖,實大謬也……”

他撿了本《南都賦》,看了看,難道愛讀書就有罪了?他想不通。

“唉喲!”敲木魚的錘子落在了他的頭上,是師父發現他走了神。

“師父,我們和尚天天抄經書,不侍奉父母,這對嗎?”

“當然對啊,我們在普度眾生啊!”

“可是,對父母都不孝,談什麼普度眾生呢?”

“唉喲!”又是一錘子!看著師父發怒的臉,他又迷惑了。

“師父,您不是說出家人要四大皆空,要不嗔,不喜,不執著,無妄念嗎?可是您剛才就是嗔,發怒啊。您看您的臉。”於是,他一個月沒有看到師父發怒的臉,因為師父把他關進了反省室。可他知道師父發怒了一個月。他不明白,他要弄明白,所以他出了寺廟。這就叫叛師嗎?

不務正業,欺世盜名

校尉的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氣憤:“其三,不務正業,欺世佯狂,以博取聖之名。以聖之名,謀巨額財產,並開名譽型犯罪之先河。更有甚者,茶童不慎燒焦茶,竟以人飼茶,殘忍之極!證明人,烏有先生——陸羽茶童的父親也。此等之人,怎配稱聖?”

幾間草屋是豪宅?我不務正業?讀聖賢書讓眾生明禮,喝極品茶讓眾人養生,哪一點不是正業?

我是寫了一些笑話,可是萬世師表孔夫子困於陳蔡之間時也曾以喪家之犬聊以自嘲。這種幽默精神我們當然應該學習。我可是正在學習孔夫子呢,您竟然說我是不務正業。如此一番言論辯得縣官啞口無言。

他以人飼茶?他清楚地記得,這隻是茶童睡覺時,開的玩笑而已!當他聽到“此等之人,怎配稱聖”時,恍然大悟,原來他隻能喝茶,不能稱“聖”啊!

“哈哈,我明白了!”陸羽夢中大叫一聲,醒來。聖旨之罪,皆提“聖”字,這是得罪了“聖”;舉證之人,皆為近旁之人,也是因“聖”招妒。他閉目不語,遂有成仙脫俗之念。

天宮有了茶樹,玉帝品著香茗,陶醉不已。

升格小結

修改之後文章作了以下變動:

1.形象化。表述時盡量不直說,而是由此及彼地展開聯想和想象,調動一切已有的生活經驗為酵母,盡可能地通過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摹寫作對象。本文在描寫陸羽的醜時,運用了形象化的手法,將他比喻成鬼,這樣遠比“很醜”二字更能讓讀者想象出陸羽醜的樣子。

2.細節化。用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強化凸顯寫作對象的語言、動作,讓寫作對象在讀者頭腦中“聚焦”,形成整體印象。升格後的文章有一個對話細節,一是關於普度眾生的內容,一是關於“不嗔”的內容,把原來直白的陳述,化為有趣的對話細節。陸羽勤於思考生活的真諦,敢於質疑師父的性格在對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3.形式的多樣化。這種多樣化,包括描寫手法的多樣、句式的多樣、表達方式的多樣等。本段文字在描寫手法上,運用了外貌描寫、對話描寫、細節描寫等手法。在句式上,長句和短句結合,整句和散句結合,從而使語言搖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