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將《沃野拾穗》一書清樣送到我的案頭時,正時6月5日,是農曆24節氣中的芒種,即指有芒作物如小麥成熟並開始收獲的時節。從“春風不解禁揚花,蒙蒙亂撲行人麵”的初春到“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的初夏,曆時三個月。此間我患小疾,心情欠佳,在朋友的幫助下,完成了稿件的結集校對工作。今天,雨下了整整一天,在天際間扯起了雨簾,使成熟待收的麥田主人們多少有些心焦,但也有幾分高興。“芒種無雨,山頭無望”的農諺說明此時進入夏收夏種的關鍵時節了。雨過天晴後的收獲和播種,使農夫們最為愜意的事。望著窗外細雨中連片待收的麥田,我想起了古代一位先賢白居易任陝西周至縣尉時寫的那首《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壟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此詩足以鑒證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民本思想,在中國已講了幾千年,這個永無休止的話題,在21世紀的今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更是熱點,我們仍然為解決“三農”問題而努力探索著、實踐著。
此時此刻,我感到自己也是一個耕耘在黃土地上的農夫。翻著書稿,就像農夫瞧著收獲的莊稼。這本書中的文章有工作通訊、人物通訊、調查報告、論文、言論、散文等,大多是談農業、農村、農民、文化旅遊和縣域經濟的。就像芒種時農夫的田圃,收獲的不僅僅是小麥,還有大麥、豌豆、扁豆等,看起來雜了點、亂了點,但雜中有章、亂中有序,世界本來就是紛繁複雜的、多元的,我們生活的社會也像萬花筒一樣多彩多姿。
我所經曆的時代,是偉大的、變革的時代。剛參加工作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撥亂反正,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紀元,作為偉大時代的見證者,改革開放的實踐者,具體工作的參與者,我慶幸時代所給予我的一切。
困難、挫折是對人生的磨煉,改革、開放的實踐是自己成長的舞台。收入本書的文章,就是我所經曆的這個時代發生在我身邊實實在在的幾瀾浪花。雖然時過十多年,有些人可能有新的發展創造或變化,改革也向縱深挺進,但通訊記錄了我所經曆和見聞的改革開放的人和事。論文是改革開放以來,涉及農村、農業、農民、縣域經濟等方麵的研究實踐之果。從所學專業、農業機械化研究起步,逐漸拓展,到“三農”等諸多領域,可以說此書論文部分是陝西人民出版社去年6月所出版的《耕耘黃土地——“三農”問題探索與實踐》一書所集文章的補遺,是我從事這方麵研究和實踐成果的一部分。圍繞曆史文化方麵的文章,是用今人的視野,對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深思和做大做強旅遊名縣的實踐和探索。散文是對美好生活的追往和對父輩的思念,及對我工作九年,可稱為第二故鄉的岐山的美好憧憬和希冀。本書作為《耕耘黃土地——“三農”問題探索與研究》的姊妹篇,是我多年工作之餘的所思所慮之果,也是我的心血和結晶。
本書結集的文章中,通訊類,嚴秋鎖、王拴懷同誌參與三篇寫作。劉永耀、呂向陽等同誌參與兩篇寫作。馮建科、付博、高居虎、姚讓利同誌參與文化旅遊兩篇文章的寫作。李宏軍、董勳剛同誌參與一篇財經文章的寫作。
在本書付梓之際,我謹向長期支持關心我的各級領導、同事、各界人士深表謝意。正是這些支持和關心給我鼓舞,給我力量,給我奮進的勇氣。
由於編校時間倉促,加之工作繁忙,書中錯誤在所難免,敬請不吝金玉,批評指正。
right作者
right2005年6月5日於寶雞寒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