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8日,農曆甲申年臘月三十日,人們將送走申猴年,迎來農曆乙酉年。在這辭舊迎新的除夕,人們盤點著猴年的收獲,期冀著雞年未來。
對於雞,中國老百姓再也熟悉不過,農家每戶誰不養七隻八隻,有上萬隻、幾十萬隻的養雞大戶,更有規模更大的現代化養雞場。城裏人雖不能自己直接養雞,但生活中幾乎到處與雞有緣。農貿市場、超市裏的雞蛋、雞肉,飯店中的燒雞,調料品中的雞精等等,哪些不與雞無緣呢。據資料顯示,世界上雉雞類共有57種,其中中國有27種,特有種高達19種。我國2003年的禽蛋產量和禽肉(主要是雞蛋、雞肉)分別占全世界的47%、17%,均占世界第一,是世界第一養雞大國,雞肉、雞蛋是中國老百姓餐桌上的重要食品。我國養雞的曆史可追溯到距今近8000年的舊石器時代。
河南裴李崗遺址、河北滋山遺址等都可找到華夏民族圈養雞的曆史痕跡。《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篇曰:“女曰雞鳴,士曰未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描寫雞叫天明後妻子叫丈夫去狩獵的情景,妻說公雞已叫鳴,夫說天還未亮。妻說快起來看夜空,啟明星閃爍在東方。野鴨大雁將飛翔,你要將它們都射傷。說明那時雞已家養到報時辰的地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了“雞”字。古人認為,雞是鳳凰的化身,通神靈。東周列國時期,皇家設有“雞人官”,專司祭祀。鬥雞曾是古代的娛樂活動之一,至少始於西周,《列子》載,紀渻海之為周宣王養鬥雞,因此自漢唐一直為畫手所表現,體現了尚武精神。戰國時期鬥雞既是宮廷娛樂,也是鼓舞軍中士氣的儀式。鬥雞這種娛樂形式後來傳到民間,成為流行範圍廣、參與層麵大的娛樂活動。雞為人類提供了優質動物性蛋白,也使人類特別是中國孕育了豐富的雞文化。
雞字在甲骨文廿三·前七中寫做“雞”,卅六·前二中為雞,它是一個既象形又形聲兼會意的字。晉人王嘉在《拾遺記》中記載:上古時期,常有惡虎下山,妖魔出林,肆虐為害,百姓始為莫大禍患。這時祗支國獻來一種“重明鳥”,稱為“雙睛”,看上去似公雞形狀,但啼叫時聲如鳳鳴。它疾惡如仇,能奮翮翻飛,激喙揚爪,專門製服猛獸妖魔,於是國人莫不灑門戶,期望重鳴鳥飛到自己家裏來鎮邪辟惡。所以古人把雞能辟邪,故也稱吉,祝福新郎新娘吉祥如意。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雞的形象,通過它們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情感寄托。如青銅器中雞的造型和紋樣,陶瓷中雞的形象,刺繡、繪畫、玉器和石刻中雞的風采到處可見,原始人們將藝術的創造和內心世界、社會習俗、宗教信仰融為一體,創造出了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偉人毛澤東在共和國誕生一周年,於懷仁堂觀賞各民族的精彩演出時,以他素有的詩人激情,寫下了“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於闐,詩人興會更無前”的豪邁詞句。毛澤東以雄雞作為文化精神的生動象征,宣告中華民族已經獲得新生,詩樂漫過華夏,苦難中國已經展開了一個嶄新年華。正是雄雞唱出天下白,雄雞便成為太陽的象征。誠如唐代詩人李賀在《致酒行》詩中所言:“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正因為有它的啼鳴才有世界的光明。最怕光明的是黑暗邪惡勢力。中華少數民族中有許多雄健的公雞鬥敗鬼魅的美好故事。那太陽初升的萬道光芒被說成是雄雞召喚出的千發箭鏃,它直射鬼魅心窩讓它們死去,又直穿鬼魅眼睛讓它們失明。
每個黎明雄雞都把鬼魅掃盡,讓世界幹幹淨淨。遠古傳說,兩隻天雞宿在東南方桃都山的桃樹上,行使司晨驅邪的職責,天雞打鳴,邪惡便逃之夭夭了。因此,直至今日民間仍有桃符避邪的習俗。
中國雞的悠久文化傳說,傳遍世界,引起共鳴。由於漢語雞與吉發音相同,在日本、東南亞普遍認為雞象征吉利。一些國家民間把繪製得變形傳神的公雞頭貼在門上,讓它招引吉利。
古代軍隊甚至培育出用以警惕對方的公雞,它在進軍或宿營時雄赳赳地站在高高的白蠟樹上,警惕地注視遠方,敵人若有動靜,它就立即發出警報。戰士們視它作戰神及勝利之神。
中國傳說中有隻巨大的雄雞,它一直屹立在沃沃疆域上。遠古祖先甚至賦予它代表宇宙的意義。它把太陽的熱情和關懷帶給人間。它的雞冠頂著太陽,它的雞爪抓著黃土高原,那一對鵬大、美麗絢爛的翅膀,伸展開來,護佑著中華。每當黑夜快要逝去3/4的時辰,它都唱誦讚美的詩歌,拍著翅膀迎接一個一個美麗的白天。
如果遇到災難和邪惡侵犯滋生,它會發出警告,讓大地永遠吉利。
要是在盛世,它會召喚普天之下的禽類一起拍翅、歡歌。那時,首先是天下的公雞,會一起響應高啼,然後,所有美禽麗鳥,都會歡騰、奮飛、歌唱。
我國以雞命名的地名也不少,黑龍江省有個雞東縣,還有一個雞西市;河北省有一個雞澤縣;台灣省基隆1875年前稱為雞籠,後更名;陝西寶雞是唐代以雞命名的地名。那些以雞命名的小地名就更舉不勝舉。河南信陽以南有一個雞公山,屬大別山支脈,主峰雞公頭,周圍約50公裏。陝西漢中西北,因關口有大石,狀如雞頭,故稱雞頭關,自此入連雲棧,形勢險峻。雲南省宜賓縣北、洱海東北,有一個佛教名山叫雞足山。台灣基隆市港口外的基隆嶼,因形如雞籠浮水而得名,明代曾以此名稱台灣北部或全台灣島。陝西省的寶雞市南有一山稱雞峰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座名山。與雞峰山相對峙的渭河北岸,有一地方叫鬥雞台,相傳是古人鬥雞比賽的場所。雞被入詩、入畫,被請入十二生肖,稱之為酉雞。《詩經·鄭風·風雨》篇講“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象征士人操守。“雄雞報曉,不怠不已”,比喻君子誠信。“聞雞起舞”更成了有誌者自強不息、拚搏奮鬥的座右銘。雞是人類最親密的夥伴之一,在我國農村,雞人同處一地,同居一屋,朝夕相處。2004年底,中外專家聯合繪製的“雞基因構架圖譜”顯示:雞有60%的基因與人類相同,雞和人類在3.1億年前曾擁有共同的祖先。這可能是雞與人類最親近親密的原因所在,也是禽流感為什麼最易與人類感染並共患的關鍵所在吧。
除夕與中國人圈養雞的曆史相比,晚了4000多年,《詩經·唐風·蟋蟀》篇曰:“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這是迄今在文獻中描寫最早的除夕,也是除歲之除這個詞最早使用。辭海把除夕描寫為“一年最後一個晚上,也指最後一天”。
《風土記》載:“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陰曆除夕終夜不睡以待天明,稱守歲。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除夕》述:“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宿”。梁代徐君倩與妻守歲,有感而發,寫了一首《共內人夜坐守歲中》的詩,詩曰:“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裏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守歲,雖是舊俗,也是中華傳統文明、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麵。
在現代文明日趨狂熱的年代,除夕卻沒有因為時光的流逝而淡化,而且傳承得愈來愈烈。每年春節前,多少遊子魂牽夢繞,無論路途是近是遠,早早地就籌劃如何回家,特別是那些千裏迢迢者急急切切地把它當做時間表,除夕家人團聚成了這個時代每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各類交通工具——汽車、輪船、飛機齊上,全國幾億人的客流量,幾乎是全國人口一半左右的大流動,這些都是為了一個目標——除夕守歲。在中國,在世界有華人的每個角落,除夕就是永遠的情結。
事實上,中國人的過年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把臘月二十三叫小年,為大年做準備。臘月二十三這天是祭灶神日。在陝西關中農村,下午開始烙灶幹糧——一種圓圓的餅,餅的兩個麵上有菱形等花紋,其原始意義是供灶神上天述職路上食用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貧困,這頓幹糧大多是用粗糧而做,如用麥麵做,那則是貧困人家孩子們企盼的一頓美味。這天家庭主婦們要虔誠地將灶王神的圖案燒掉,以送他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從這天起就進入年坎了。臘月二十四以後,擇日要把室裏室外的衛生徹徹底底翻箱倒櫃地打掃一遍,以除一年的晦氣。過去農村都是土房,人們從土崖上挖來白幹土,用水泡開,用抹布在內外牆壁上均勻塗上一層,把牆上的汙垢抹掉,使房子整潔漂亮。這些工作,大多由家庭主婦來做。現在農村建了好多磚混結構房屋,內粉用白灰等,這種用泡土抹牆的事在經濟較發達的地方已不多見了。打掃衛生是年關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打掃衛生的活,人們把它叫做“掃社”。掃完社,就是辦年貨,趕集買衣服、買布料,拆洗衣被,然後是蒸饅頭、生豆芽、買豬肉或殺豬、打酒等,做好食物方麵的準備。現在經濟發達了,老百姓收入多了起來,蒸饅頭的已不很多了,幾乎有相當多的家庭買饃,打散酒的也不很多了,以買瓶酒為主。臘月三十,家家戶戶都要上祖墳,給祖先們燒紙,請列祖列宗們過年。這是個莊重虔誠的儀式,由家中的長輩帶著子孫拿著香、紙錢、貢品,先去墳地,然後再回家在祖先的牌位前叩頭敬拜,點上香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