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岐山工作八年了,每次陪朋友、領導來五丈原風景名勝區觀光遊覽或檢查文物旅遊工作,佇立五丈原頭唐初為紀念諸葛亮而建的諸葛亮廟前,心中不禁湧現出無盡的沉思和無言的歎息。
五丈原南依巍巍秦嶺,北邊是滔滔渭水,東邊是石頭河,西邊是涓涓麥李河。三水圍繞,地勢險要,是三國蜀軍與魏軍對峙的古戰場。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從斜穀殺出,占據武功,駐紮在五丈原(陝西省岐山縣南),開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後一次攻魏戰爭。魏、蜀兩軍在渭水之濱擺開戰場。司馬懿抓住蜀軍勞師襲遠的弱點,斂兵不出。諸葛亮多次挑戰未果,便分兵屯田,作長久之計。兩軍相持百餘日後,諸葛亮因長期辛勞而病倒了,後終因勞累過度,病卒軍中,時年54歲。中國曆史上堪稱智慧之星的一代名相,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絕唱,令無數仁人誌士扼腕歎息,感慨萬千。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東漢徐州琅邪陽都(山東沂南縣)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輔佐劉備、劉禪父子,為“興複漢室”,成就霸業,立法施度,選賢任能,“務農殖穀”,發展生產,聯吳“和夷”,南征北伐,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所作所為,使西南地區政治清明,經濟、文化得到發展,在客觀上符合當時人民要求結束戰亂的願望,對曆史的進步起了積極作用。他正身律己,踏實謙遜,治蜀取得的業績和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忠貞之節以及獻身精神,受到曆代稱頌。
我每每遊覽完諸葛亮廟後常常心潮澎湃,對一代曆史偉人無限崇敬的同時,也產生了探求偉人生前和身後無盡的遺憾——蜀國敗落的動因。下麵力圖從諸葛亮的治國才能、軍事才能、用人方略以及失敗原因等方麵做以淺析,以緬懷曆史偉人。
諸葛亮的偉業
第一,治國。三國時賈詡就雲:“諸葛亮善治國”。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並欲“北定中原,興複漢室”。但北有曹魏,南有夷越,東有孫吳,西有諸戎,四麵皆不安寧。諸葛亮為蜀國製定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東結孫權的戰略方針。這是蜀漢謀求生存和發展的重大決策。諸葛亮對外展開外交戰、攻心戰,安定了西南邊境,促成了孫劉聯盟。
諸葛亮高臥南陽之時,自比管仲,倡讀《申子》《管子》《商君書》《韓非子》和《六韜》。可見其主張發展產業,寓兵於民,刑賞分明,富國強兵。他在治蜀期間興修水利,實行屯田,休士勸農,又提倡“謹身節用”和“減兵省將”,使蜀國經濟迅速好轉,以至“足食足兵”(《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陳壽在《進諸葛亮集表》中,稱頌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道不拾遺,強不侵弱”。並說:“至今梁、益之民,谘述亮者,言猶在耳”。他在《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的最後又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要製,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是陳壽對諸葛亮發自肺腑的讚頌。
講到諸葛亮的執法公正嚴明,人們就會想到他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三國誌·蜀書·馬良傳附馬謖傳》雲:“(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這就告訴我們,劉備曾經看到了馬謖的不足,說明在“知人”問題上,劉備是勝諸葛亮一籌的。但諸葛亮“自貶三等”,也是難能可貴的。
第二,軍事。在三國人物中,能夠洞察當時政治大勢的,首推諸葛亮。諸葛亮在其著名的《隆中對》中,就清楚地對劉備說明了他對當時“天下三分”形勢的科學分析和認識,使劉備茅塞頓開,深感相見恨晚。
在諸葛亮走出隆中的時候,當時中國的政治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於社會經濟特別是城市經濟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戰爭中遭到了嚴重破壞,使統一的大帝國一時難以實現,而分裂割據也是勢之必然。在當時,北方是可以統一的,但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卻可能出現荊益和荊揚兩個地方性政權。因此,他根據自己對當時中國政治形勢的深刻洞察,為劉備作了如下的戰略策劃:曹操已穩占北方,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他建議劉備占有荊益,保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劉備親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樣,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諸葛亮所謂的“霸業可成”,就是實行封建割據,就是“三國鼎立”;所謂“漢室可興”,就是劉備可以繼承漢王朝的“大一統”。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隆中對》中諸葛亮所提出的政治思想和軍事戰略。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從當時中國政局變化的實際出發,為劉備提出了從荊、益兩路出兵,北定中原的最佳戰略選擇。從戰略思想的角度看問題,我們不能不說諸葛亮是一位很有造詣的軍事家。所謂戰略問題、戰略方針、戰略思想,簡單地說,就是政治需要與形勢變化的辯證統一。這個問題,在《隆中對》中,我們從諸葛亮對當時形勢的科學分析,給劉備所提出的戰略選擇等方麵就看得很清楚。
第三,用人。古人雲:“治國之道,惟在用人”。諸葛亮作為蜀漢名相,輔助劉備、劉禪父子,勵精圖治,成就霸業,使弱小的蜀漢日益強大,與吳、魏成三國鼎立的局麵,關鍵在於諸葛亮善於用人。在其27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終十分重視選人、用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用人方略和係統的人才理論。
1.德才兼備,以德為主的用人標準。諸葛亮一生尊重人才,愛惜人才,把選拔、使用人才放在治國的首位。他說:“治國之道,務在選賢”,“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諸葛亮集·舉措第七》)。
諸葛亮在《將苑·謹候》中對一個合格的將領提出了15條標準。其中勇(具有勇敢犧牲精神,不怕苦,不畏難,意誌堅強)、廉(廉潔奉公,不謀私利)、平(公道正派,賞罰分明)、忍(能忍辱負重,不計個人名利得失)、寬(胸懷大度,寬厚待人)、信(言而有信,說到做到)、敬(尊重人才,禮賢下士)、明(明辨是非,光明正大,不受讒言)、謹(處事謹慎、周密)、仁(仁愛、仁義,具有同情心、正義感,熱心助人,通情達理)、忠(忠君報國,忠誠積極,即在政治思想上堅定,不變節)、分(分析問題的能力)等十二條是對德的要求;慮(明察敵情,周密計劃的處事能力)、詰(深入基層,親自檢查督促的監督能力)、謀(知彼知己、審時度勢、多謀善斷的決策能力)3條是對才能的要求。
在德才關係上,諸葛亮主張以德為主,德才兼備。227年諸葛亮率軍北伐之前,上書《出師表》給後主劉禪,希望他能重用郭攸之、費禕、董允、向龐、陳震、蔣琬等人,說他們都是“忠良死節之臣”,“要後主親之信之”。還針對後主的弱點,語重心長地告誡:“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把在用人的問題上是否堅持以德為主,提到國家興亡的高度。
2.任人唯賢、量才任職的用人方針。選賢任能是諸葛亮用人的根本原則。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用人不拘一格,不論資排輩,不計門第出身。蜀漢官員不出自一個地區,一個派別,而是來自不同的割據集團。既有荊楚人士蔣琬、董允、宗預,又有蜀地人士李恢、馬忠、王連;既有劉備的部屬,又有劉表的部屬;既有劉璋的舊部李邵,又有外部投靠來的薑維,可謂五湖四海。
能職相稱是諸葛亮用人的又一根本原則。他認為人的能力有大小高低,用人得當就是按人的品德高低、能力大小給予不同的職位。在《將苑·將器》中,諸葛亮將人才分為六個層次:“夫將之器大小不同,若能察其奸,伺其禍,為之眾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鬥,此千夫之將;外貌恒恒,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恤人饑寒,此萬人之將;近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四海之內視為室家,此天下之將不可敵也。”他認為,能力不同的人要放在不同的崗位上。
3.看本質、重實績的識人之道。識人是用人的基礎,如果不善識人,賢愚不辨、良莠不分,就談不上正確的用人。古人雲: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即指識人之難。諸葛亮在長期的政治生涯中,總結出一套識別人才的方法。一是聽其言,觀其行,識人重本質。怎樣才能透過現象準確地抓住人的本質呢?他在《將苑·知人性》中提出了辨才的七種方法: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