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每一種模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處於研究經費缺乏技術落後的國家,一般都優先選擇互換型合作模式,因為這種模式所花費的成本小,但是取得的效果顯著,所以在許多國家的科技合作中,都把互換型合作當作重點來開展,一方麵是根據國情,另一方麵也是無力去進行“大科學”的矩陣式合作的無奈之舉。互換型合作具有其他合作模式所不可頂替的地位,是因為它可以交換現成的科技信息,就算是發達國家,往往也需要開展這種合作模式。互補型合作模式適合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所以一般也是一種強——弱合作模式,但是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也有進行。分布式合作模式與矩陣式合作模式則往往適合於大型的科學研究和比較前沿的研究領域。虛擬合作模式開展的條件由於受到網絡建設的製約,往往是信息社會比較發達的幽家地區之間技能型的合作。從以上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虛擬合作模式具有其他合作模式所沒有的優點,並且是新誕生的一種合作模式,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凶此以是當代國際科技合作中最應該注重的模式。
三、長三角科技創新合作機製的現狀分析
(一)長三角區域合作協調機製建設現狀
長三角區域合作從過去個別政府部門的淺層次溝通與協作,已升格為兩省一市最高領導層定期磋商,發展為製度合作,構建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省市間、城市間、部門間和行業間四個層麵的區域協調體係,實現了由淺層次向深層次的國家戰略轉變。
第一層次,長三角兩省一市主要領導年度會晤製度。2004年開始,滬蘇浙三省市6位黨政主要領導人定期會晤共商長三角合作與交流大計。三省市領導共同達成的共識為三省市合作指出了方向和重點,著重在推進區域科技創新體係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共同構建交通網絡、打造長三角物流中心,合作發展服務業,建立長三角“環保聯盟”等方麵加大力度,深化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第二層次,“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製度。從2000年開始,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政府為了加強省市間和長三角地區的戰略與協調發展,建立起由常務副省(市)長參加的“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簡稱“三省市座談會”)合作機製,商定明確下一年的合作課題和重點任務,並形成紀要,推動各專題組工作。2002年2月第二次“三省市座談會”通過了區域經濟合作的原則和計劃,標誌著長三角區域政府合作協調共識的真正確立。2004年12月浙江主持召開的第四次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確定了“科學規劃、協同並進,把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推向新階段”的主題。2005年11月江蘇省主持召開的第五次座談會,確定了“加強區域合作、推進自主創新,努力提升長三角地區國際競爭力”的主題。2006年11月上海市主持的第六次座談會,則確定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聯動和諧發展”的主題。
第三層次,滬、蘇、浙重點合作專題與“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重點合作專題是滬蘇浙三省市經濟合作與交流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抓手,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從第一屆開始,就設立了專題合作製度,由各省市根據當屆會議議定的合作重點,相應地成立專題小組開展工作,各小組之間也保持暢通的聯係和交流。先後提出了綜合交通、信息、科技創新、能源、環保、區域規劃等重點合作領域。“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是長三角16個城市之間自發組織自願參加的城市間橫向交流與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