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區域科技合作
縱觀當今國外區域科技合作的發展,大致可以將其分成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指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區域合作組織或合作機製的框架內所開展的諸邊科技合作活動;第二種類型是指國與國、國家與區域合作組織之間在合作協定的基礎上所開展的雙邊科技合作活動;第三種類型則是指在各國地方政府的主導下地區與地區之間所開展的跨國區域科技合作活動。
1、歐盟的區域科技合作。就世界範圍而言,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科技合作是最密切的。歐洲的聯合科技攻關戰略始於航天領域,以1975年歐洲空間局的成立為標誌。在歐盟的一體化建設中,科技聯合發揮著愈來愈突出的作用。其體做法主要包括:一是按專業領域確定歐盟最優秀的科研機構,涉及的專業包括生命科學、納米技術、信息技術、社會經濟研究領域等;二是將各成員國確定的優勢科研項目網絡化,在互聯網上公布優勢科研機構和科研項目,讓科學家、企業家、投資者和決策者都能一目了然;三是成立專項技術攻關小組,集成員國優勢力量,共同攻克某一技術問題。
除了成立聯合的科研和科技管理組織,歐盟另外一項科技聯合的措施就是建立歐盟共同科研領域,協調各成員國科研政策,實現一個共同的科研政策,這已經被確認為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最有影響力的是歐盟研究開發框架計劃,從1984年起歐盟已經順利地完成了六個研究開發框架計劃,目前正在進行第七框架計劃(2007~2013年),項目旨在為一係列涉及科學、社會和人文領域的跨國合作研究提供支持。歐盟認為這些領域的知識與技術進步將有助於解決歐洲社會、經濟、環境、公共衛生和工業所麵臨的挑戰。強調研究優先領域的集中和有限,大幅度增加科技人員流動和培訓的經費支持,鼓勵同一領域優秀機構和科學家共同參與以及研究、開發和教育培訓集成的大項目。歐盟將簡化計劃和項目管理的程序,給予項目協調單位更多的自主權。通過引入新的項目,實現資源的優化,增進國家間的科研合作,並通過多種支持方式促進關鍵領域的發展,預期將對歐洲的未來帶來深遠的影響。
2、以美國為主的區域科技合作。美國政府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上的科技合作研究。最近幾年來,美國在許多外交領域也頻頻打出科技牌,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美國僅聯邦政府各主要職能部門就與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近900個科技外交方麵的協議和諒解備忘錄等,美國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與他國簽署的科技外交協議更是無法統計。美國參與的國際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與亞洲地區,與非洲的合作相對較少。
3、亞太地區的科技合作。科技發展是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對於發展中國家居多的亞太地區,其科技合作的力度和方式同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的合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該地區科技合作主要發生在日本、韓國、中國及東盟地區。亞太經合組織的成立對該地區科技合作的發展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亞太經合組織(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PEC)成立於1989年,目前成員包括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西蘭、新加坡、中國台北、泰國、美國、越南二十一個經濟體。該組織的主要宗旨和目標是通過成員之間的相互依存,追求共同利益,堅持開放性多邊貿易體製,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加強區域經濟技術合作。可以說亞太經合組織的兩大支柱是“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產業科技工作組每年召開兩次會議,其主要任務是執行APEC領導人的倡議,科技部長會議及高官會通過的決議,包括領導人會議通過的《走向二十一世紀的APEC科技產業合作議程》、《清潔生產戰略》、第三次APEC科技部長會議通過的《墨西哥宣言》等。在每次會議上各成員將提交並批準新項目倡議,尋找項目合作夥伴,審核項目進展報告或評估報告。該工作組是APEC框架下主要的科技合作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