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華北鐵路交通網絡出現,天津口岸腹地延伸了,出口貨源增多了,進口貨的消費市場擴大了,腹地經濟得到進一步開發與繁榮,可以說每千米鐵路增加都提高了天津商業、外貿地位。所以北寧鐵路通車後,沿線地區經濟很快就發生了可喜變化,出現了“鐵路所到之處實有裨益”現象,“那裏也就興起了過去所夢想不到的繁榮貿易”。在承運天津同腹地間往來貨物中,鐵路運輸越來越發揮重要作用,承運貨運量的比重越來越大,1906年為48%,1912年是53%,1917年達68%,1921年為70.5%;相反河運承運量在減少中,1912年為44%,1917年為28%,1921年降到25.5%。說明在陸上運輸中鐵路運輸是第一位的。不過鐵路出現與發展也使天津口岸的經濟腹地發生了較大變化,一些腹地消失了,另一些地方成了新腹地:長大鐵路通車後,原為天津口岸腹地的東北南部地區逐漸成了大連口岸腹地;膠濟鐵路通車,山東大部地區轉為青島口岸腹地;隴海鐵路通車,陝、甘、豫等省的東南部區域不再視天津是其唯一進出口貨物的口岸;京包鐵路通車,天津口岸腹地延伸到了內蒙西部和陝、甘兩省的西北地區;正太、同浦兩鐵路通車,把山西全省變成了天津口岸的重要腹地。
綜觀鐵路在華北出現與發展,是近代天津外貿飛速發展的首要原因之一。
(本文撰於1990年夏,未刊稿),貨幣資金與近代天津對外貿易。
近代中國貨幣以白銀貨幣為主、銅幣為輔,清末時出現了紙幣。中國白銀貨幣以兩、錢、分、厘為計量單位,也是計質單位。由於各地白銀含純度不同,銀兩秤式多達數十種,主要的秤式有海關兩、庫平兩、糟平兩、市平兩等,成色主要有“紋銀”“足銀”等七種。
近代中國在同各國貿易往來中,外國白銀貨幣-銀元,如墨西哥鷹元、西班牙銀元也先後流入中國。由於銀元在流通過程中比銀兩使用方便而頗受歡迎,中國政府雖再三禁用,卻無效果,反為各省當局紛紛效仿而大量鑄造銀元。為此清末以來國人多次呼請廢兩改元之聲此起彼伏。由於主、客觀等種種原因直到1933年才得以實現。
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頒行廢兩改元命令,通令全國所有公、私款項收支和訂的契約票據與一切交易換算均使用銀元,全國上下一律以元記賬。元、兩並行所出現的種種弊端和妨礙經、商、貿交往活動的惡果初步有所解決。
然而廢兩改元僅僅是改變了元、兩並行的混亂局麵,複雜混亂的中國貨幣並未得到改觀,以銀元為例,由於各省自行鑄造銀元無統一標準與式樣,因而形式各異,含純度不一,流入市麵後彼此不能通用,即是流通麵較大的龍洋、袁大頭洋、總理頭洋及外國鷹元,亦因等值差價不能對等使用,經、商、貿活動頗受影響。
再是清末出現的紙幣也因各省銀行、地方官錢局、銀錢局都可發行,流通後更加雜亂無章。在華各外國銀行又大量發行紙幣,如天津彙豐銀行月平均發行之紙幣金額約在47萬之多,以致市麵上流通的紙幣外國紙幣約占23%,越發加劇了貨幣間的拆合、換算和兌換等繁雜手續。其複雜和困難程度亦不亞於國際間的貨幣彙兌,影響與製約著貿易發展和商務往來。可見貨幣對經、商、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幣製改革勢在必行。
更為甚者,近代中國實行的幣製是銀本位製,所以貨幣發行量和兌彙標準皆以白銀為基礎。然而近代各國多實行的是金本位製,國際貿易貨幣結算又都以英鎊或美元為準。金、銀間比價本身就各不相同,加之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其比價變動更是異常。中國雖實行銀本位製,又非產銀大國,世界白銀庫存量又以英國為多。這樣世界市場上金、銀比值的升降大權就多操控在英、美兩國銀行手中。英、美兩國銀行以手握其權迫使中國對外貿易處於不利地位,當中國商人向歐美商人訂購貨物時,英、美等國銀行就以抬高銀價比值來誘使中國商人以少量銀幣多訂外貨,然而從訂貨到交貨一般約要數月,數月後交貨結賬時,英、美等國銀行又以壓低銀價比值來結算。這樣,中國商人就得加倍支付白銀方能取貨,從而蒙受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