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謀奪中國海關行政大權(2)(2 / 3)

華北地區鐵路發展雖不及東北,但卻高於華東、華南和華中。1895年到1936年間,先後有京奉、京漢、膠濟、正太、平綏、津浦、道清、隴海、同浦等幾條鐵路幹支線縱橫交叉在華北大地所形成的鐵路交通網絡,勾通了天津口岸同全國各地區的聯係。加之此間華北建成的近萬千米左右公路和對海河水係的綜合治理,天津成了華北水陸交通樞紐,水旱運輸碼頭,大大地拓展了天津口岸的經濟腹地,使最初實際上僅為河北一省的經濟腹地延伸到華北各省,進而延伸到西北和東北一部分地區。

1912年北寧鐵路全線通車,把中國政治中心北京和華北經濟中心天津同東北政治、經濟中心沈陽聯結起來,使天津口岸腹地延伸到東北部分地區,加強了華北同東北經濟、貿易往來。與此同時又通過公路橫向交叉,將海河水係、薊運河水係、灤河水係及遼河水係聯係起來,使之成為天津口岸腹地,極大地提高了天津經濟地位和貿易實力。大連開埠前尤其是長大鐵路通車前,東北南部地區多經天津口岸進出口貨物,大連開埠後特別是長大鐵路通車後,這種關係開始削弱並日益消失。不過遼西地區始終要從天津口岸輸入洋貨及輸出土貨,這點可從北寧鐵路客、貨運輸數量的增長得到說明。1904年該路從北京通達新民第一年,旅客發送數為2392823人,貨物發送量為1427331噸;1921年旅客數增至4535163人,貨物量升到7744649噸;1931年分別為7349545人和10123122噸。與1904年相比,客運數1921年增長近1倍,1931年又近兩倍;貨運量1921年上升近5倍,1931年約為9倍。如果不是長大鐵路出現和九一八事變影響,這條鐵路對天津外貿發展將會發揮更大作用。

1906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意義更大。它縱貫中原,穿過河北,進入河南,飛越黃河,邁進湖北,抵達長江北岸,是華北地區通達長江中上遊地區的交通大動脈,使冀、豫、鄂三省特別是鐵路沿線一帶的農作物得以運達天津口岸出口,天津口岸進口之物亦可通過這條鐵路反饋上述地區,擴大了天津口岸的經濟輻射麵。

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使井隆、飛豐、陽泉出產的煤得以迅速運入京津地區,給天津口岸出口煤增添了貨源。同時山西壽陽、榆次的糧、棉亦可直運天津出口,天津口岸進口貨物亦可暢達山西地區。這時的山西便名副其實地成了天津外貿發展的重要經濟腹地。之後同浦鐵路的全線通車,山西與天津口岸的聯係更加密切了。

1911年11月28日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大大改善了天津南部的貨物運輸條件,加強了天津同冀東南、魯西北經濟往來,使京師地區同山東、江蘇、安徽及長江下遊地區得以暢達,鐵路沿線物產和所需之物亦可從天津口岸出入。該路投入運營後的情況是:1915年運營收入為4376149元,1918年到12603359元,上升188%;1920年升為16155495元,比1918年上升28.18%;1924年升到19226756元,比1920年上升19%,可見它對天津外貿發展之重要。

1928年京包鐵路通車,是天津外貿史上一件大事,天津口岸進口貨物運達包頭,再經黃河逆水而上抵達寧、甘、青等省與內蒙西部地區,同樣通過以上渠道把上述地區物產特別是皮毛等畜產品運到天津出口,使這些地區成了天津口岸出口貨源基地與進口商品消費市場。天津口岸轉經蒙古輸往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陸上貿易比前更加方便和快捷了。

1909年起隴海鐵路陸續開通,1936年通寶雞,1945年到天水,這是中國東西交通唯一大動脈,使陝、甘二省進出口貨物得以從天津口岸出入,加強了天津同西北地區經濟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