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天津外貿在複蘇中急劇衰退(1)(3 / 3)

1900年前華商辦的民用工業有:

1978年買辦朱其昂辦的貽來牟機器磨坊,1882年張序庭辦的同順和記染織廠,1884年羅三佑辦的德泰機器廠,1886年買辦吳懋鼎、楊宗濂合辦的天津自來水公司1898年買辦吳懋鼎、楊宗濂合辦的北洋硝皮廠,1899年買辦吳懋鼎辦的天津織呢廠,以上18家中外商辦民用工業便是天津近代工業首批工業企業,這批企業的出現大大促進了天津對外貿易發展。加工打包企業興起後,農、副、土、特產品出口猛增,以羊毛為例,1885年加工出口為19747擔,1894年升到207547擔,1885-1894年間年均是76907擔,1895-1904年間年均為149998擔,後十年比前十年年均增長了一倍之多。再如豬鬃加工出口,1886年為2217擔,1899年是13000擔,13年間增長4.86倍。各類皮張1880年為125328張,1899年就達2737464張,19年間增長近20.84倍。駝絨毛1861年是1804擔,1899年為258811擔,增長142倍。藥材1868年貿易值是18381海關兩,1899年升到644459海關兩,增長34倍。各類棗果1861年出口6409擔,1899年升為126282擔,增長18.7倍。棉花出口1862年74擔,1899年升為3777擔,增長50倍。

以上情況說明為出口商品加工企業出現後,一方麵對天津外貿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麵加速了對三北腹地經濟開發的步伐,使三北腹地的農、副、土、特產品得以大量運津加工出口。

1900年後列強加緊了對中國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侵略掠奪,天津外貿也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時期。在津外商企業蓬勃興起,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已達222家。這些企業是:出口商品加工企業,貨物運輸企業,產品生產製造企業及從事服務性的公用企業。

天津華商民辦企業在1900年後發展也很快:1911年達107家,注有資本額的53家企業中,資本總額達6708405元,資本萬元以上有28家,涉及16個門類行業;1928年大中小企業達2471家,資本總額8242.7萬元,涉及門類行業達66個,資本萬元以上達195家,總資本為4400.9萬元。之後又有大發展。

天津中外商辦民用企業發展,給天津外貿注入了新血液,進一步促進天津外貿增長,使天津進出口貿易額從1901年10333464海關兩升到1928年194629733海關兩,增長17.83倍。天津進出口商品結構亦發生了重大變化,最明顯例證:天津一向是中國北方進口洋紗、洋布的大口岸,開埠以來這兩種產品進口通常要占天津進口洋貨總值的1/5至2/5,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以後華新、裕元、恒源、裕大、北洋、寶成6大紗廠相繼建成開工,國產棉紗和棉布逐漸替代了洋紗、洋布,並源源不斷運往內地,尤以河北、山西兩省為多;棉紗遠銷東北乃至上海和武漢,占領了部分國內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抵製了洋紗、洋布的傾銷;1913年進口棉紗371983擔,1930年降為2431擔,下降152倍;布匹進口也迅速下降,以英、日、美三國布匹進口天津而言,1917年為359.8萬匹,1923年就降為135.9萬匹,下降了1.6倍即164.75%。1925年津海關貿易年報指出:“近年來,天津市場以及其他中國多數商場中,所有價值低廉之外國疋頭,大有漸為土製者驅逐之趨勢。此種現象,尤以本年為更著。”

直接為外貿出口生產的地毯工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間猶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設立,到1924年天津有大小地毯工廠400家左右,年產地毯300萬方尺,1925-1927年出口地毯價值達18962352海關兩,成了中國地毯生產基地和出口中心。

20世紀初天津兩大化學工業公司--久大精鹽和永利堿廠建立了。永利堿廠成了中國最大製堿工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產品在中國和國際市場上成了英國卜內門公司產品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