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外國工業品(機製品)和中國農產品交換是不等價的,其實質是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進行經濟侵略掠奪的一種手段。在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國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或說工業國和農業國之間的產品交換是不公平的。眾所周知,資本主義國家科技先進、勞動生產率高、生產力水平比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高得多,生產商品消耗的實際勞動量比國際社會生產付出的平均勞動量要少得多,但它卻以高出國際社會生產付出的平均勞動量市場價格向中國出售產品;從中國“收購”產品時卻又以低於國際平均勞動量市場價格,甚至還低於中國市場價格;它們還通過對國際市場部分壟斷或控製,利用“援助”形式,在國際市場上的賤買貴賣等手段同中國進行貿易。所以工業國和農業國、資本主義國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產品交換是不等價的,僅就產品生產各所付出的勞動量和勞動強度就不平等。不平等差距一般要達數倍甚至數十倍。這種情況不僅在19世紀比較嚴重,就在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也是嚴重的:如中國進口的汽油價格1944年就比1925年上漲了1480倍,而中國出口的桐油價格同期隻上漲了360倍;中國進口的人造絲價格1944年就比1925年上漲了626倍,而中國出口的生絲同期隻上漲了129倍。20世紀的國際社會比19世紀進步了許多,二者間的商品上漲價格如此懸殊,可想19世紀二者之間商品價格的差異將是何等驚人,然而它還冠以“平等”貿易的形式出現在世人麵前。
近代天津外貿一開始就處於入超狀態,1861~1899年間進口洋貨值為624445931兩,1865~1899年間進口洋貨淨值是518506566兩,1865~1899年間進口土貨淨值為350503412兩,1861~1899年間出口土貨值是147469090兩(1874年起為海關兩,之前是津行化兩,1.05津行化兩等於1海關兩)。這些數據說明:無論是洋貨進口貨值還是洋貨進口淨值或是土貨進口淨值都大大超過了土貨出口貨值,超過的倍數分別為3.23倍、2.51倍、1.37倍。其中洋、土貨進口淨值是從1865年起算的。這種進口超過出口倍數,則是貿易入超倍數。天津外貿的第一年就出現了入超。是年(1861年)洋貨進口值是5014071兩(津行化兩),土貨出口值是461573兩(津行化兩),入超為9.86倍,之後入超就始終存在於外貿之中。1866年入超是5.16倍,1874年達14.44倍,1879年為10.3倍,1889年是4.64倍,1899年為3倍。這一時期的前階段入超倍數呈上升勢頭,後階段呈下降趨勢,但入超絕對值卻猛增:1874年入超倍數14.44倍,入超值是1653791海關兩;1879年入超倍數降為10.3倍,入超值卻升到20404978海關兩;1899年入超倍數3倍,入超值竟升到46202948海關兩。1899年與1874年比較入超倍數降了3.8倍,入超值卻上升了26.93倍。以洋貨進口淨值同土貨出口值比較,入超也是大的,1870年入超15.26倍,入超值是11201599兩(津行化兩);1899年入超倍數減了9倍,入超值卻增長了1.9倍多,入超值達32578981海關兩。如果洋、土貨進口淨值加在一起與土貨出口值相比,入超倍數和入超值的懸殊將更大。雖然土貨出口值增長比洋貨進口值增長速度要快許多:1899年與1880年相比洋貨進口值隻增長2.86倍,土貨出口值卻增長了5.13倍,但洋貨進口值卻大大高於土貨出口值。
綜觀這一時期天津外貿起伏升降原因、商品進出口種類、工業品和農產品之間不等價交換、貿易入超與入超絕對值猛增等情況,不難看出近代天津外貿一開始就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質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