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習性、場、資本”理論淺析我國的數字鴻溝(2 / 2)

3 基於“技術傾向、技術場、技術資本”的觀點淺析數字鴻溝

“技術—傾向”被諸如以下的這些因素所影響:社會實踐、觀念和態度、技術教育、技術意識、工作要求高、社會關係、社會互動和地理位置。社會實踐包括個人和家族的技術運用曆史,尤其是互聯網和其他信息通信技術(ICT),以及他們的大眾媒體消費模式(如廣播、電視和電影)。技術意識是指為了經濟流動而對於ICT的潛在價值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了解。個人的技術傾向受工作要求和對信息通信技術工作的傾向所影響。社區組織和社區組織自己,擁有能力促成一個鼓勵ICT使用的環境的生成,也可能會影響人的技術傾向。最後,這個地方本身的地理位置,人與信息技術的相互作用要通過基礎設施和基本資源進行。影響“技術—傾向”的這些因素,導致不同個體在信息技術接入和使用上的差別,享有信息的不公,促成數字鴻溝問題的形成。

“技術—資本”,根據前麵的理論,分為影響信息通信技術作用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主要來源於教育、家庭和社會。一個人剛出生,首先從家庭習俗中獲得最基本的生存文化和家庭特有的文化,然後從教育中,通過學習基礎文化知識、計算機技能知識和其他技能,獲得一些生存技能知識,最終融入社會,獲得在社會大家族中生存的本領。

社會資本,是一種介於“社會”和“資本”之間的生產要素,其實就是社會關係。信息技術組織的網絡其實就是一個關係網,處於信息時代的人們,網上交流成為人與人之間進行互動的最主要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之間的互動越密切,他們所使用的信息技術就越頻繁。社會資本影響著人們接觸信息技術的行為,影響人們享有信息資源的積極性。

“技術—場”,一個人們進行特定活動的結構化空間,人們要與其他社會力量,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發生聯係,構成特定的生存關係。在這個場中,人們在不同的社會領域中的行為,與他們積累和使用的資本,如在他們的人生軌跡中的知識、財力、社會關係等進行社會活動。布爾迪厄采用“遊戲”的比喻來解釋為什麼人們參與或投資在為資源(包括獲得工作)競爭或鬥爭的“勢力的領域”中。根據他們的階級習性,人們在其所參與的領域中做著特殊的投資,如體育、工作、教育或計算機技術技能。

4 總結

本文從布爾迪厄的“習性、場、資本”的社會學理論出發,借鑒湯姆森等人對布爾迪厄理論的擴展理論“技術—傾向”“技術—場”“技術—資本”,從社會學本源探討人類社會由於信息通信技術差距導致的數字鴻溝問題。這些理論對數字鴻溝的分析,涵蓋了經濟、技術、教育等方麵的數字不平等問題,以求對數字鴻溝問題的其他研究做些許參考。

參考文獻

[1]陳思祁.數字鴻溝形成機製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4.

[2]陳治國.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研究[D].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14.

[3]李豔陪.布爾迪厄場域理論研究綜述[J].決策與信息,

2008(6):137-138.

[4]Straubhaar J, et,al. Inequity in the technopolis: race, class, gender, and the Digital Divide in Austin[J].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