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參考文獻(4)(3 / 3)

128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頁。

129許興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應如何看待“經濟人假設”——與程恩富同誌商榷》,《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130方興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理論假設——對程恩富教授“四大理論假設”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13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103頁。

132斯密(1759)在《道德情操論》中論述了自愛、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義感、勞動習慣和交換傾向等人類行為的自然的動機。他在開篇指出了人的利他本性,“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5頁)關於利已的本性,他寫道,“毫無疑問,每個人生來首先和主要關心自己;而且,因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適合關心自己,所以他如果這樣做的話是恰當和正確的。”(同前,第101—102頁)

133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140頁。

13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頁。

135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3頁。

136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1頁。

137汪丁丁:《製度分析基礎講義》,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頁。

138汪丁丁:《製度分析基礎講義》,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頁。

139周誠:《“經濟人”新論》,《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9月14日。

140程民選:《信譽與產權製度》,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頁。

141唐昌黎:《兩類人假說——中國經濟學的一個理論支柱》,《經濟學家》2007年第2期。

142大衛·科茨指出,公共所有的企業可以製定一定目標而不是僅僅追尋利益最大化,可以致力於政府製定的各種公共目標。具體地說,它有助於穩定經濟發展,避免經濟衰退;改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現象;使經濟增長往往有著更長期的能力和效率;降低收入不平等水平;公共企業並不剝削自己的員工。公共所有權的這些優點,既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也存在於社會主義經濟中。(大衛·科茨:《所有權、財產權與經濟績效》,龐娟譯,《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8年第3期)

143洪銀興:《中國經濟轉型和轉型經濟學》,《經濟學動態》2006年第7期。

144羅潤東:《和諧社會中的“勞動—資本”關係解讀》,《學術月刊》2007年第4期。

145王永錫等:《主體經濟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