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李昌平:《慎言農村土地私有化》,《讀書》2003年第6期。
1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1頁。
116黃宗智:《製度化了的“半工半耕”過密型農業》(下),《讀書》,2006年第3期。
117曲福田:《中國農村土地製度的理論探索》,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1頁。
118王永錫等:《主體經濟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頁。
119在斯密看來,人們從事經濟活動是從人的利己主義的本性出發的,而在“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會自動增進社會利益。斯密的經濟理論與他的人性觀是一致的。他在《國富論》(1776)中寫到,“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地說,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決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於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到的效果為大。”(亞當·斯密:《國富論》(下冊),倫敦丹特公司1955年版,第246頁)這段話被稱為“看不見的手”的原理,經濟人假定也正發源於此。他在《道德情操論》(1759)中也闡述到,“雖然他們(富人)雇傭千百人來為自己勞動的唯一目的是滿足自己無聊而又貪得無厭的欲望,但是他們還是同窮人一樣分享他們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們對生活必需品作出幾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給全體居民的情況下所能作出的一樣的分配,從而不知不覺地增進了社會利益,並為不斷增多的人們提供生活資料。”(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30頁)
120程恩富、胡樂明:《經濟學方法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頁。
121J.N.凱恩斯:《經濟學方法論》,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年版,第78頁。
122馬歇爾:《經濟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30頁。
123巴斯夏:《和諧經濟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120頁。
124肯尼斯?阿羅:《經濟理論與理性假說》,《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2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72-78頁。
125Sen,A. K.Rational Fools:A Critique of the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Theory,i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6. Summer1977,p.317—344.
126程恩富:《西方產權理論評析》,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161頁。
127蔣永穆等:《經濟人假設的複歸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