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泰岩主編:《中國經濟熱點前沿第5輯》,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2 《光明日報》2009年1月24日,第3版。
3 《北京商報》2009年2月9日,第1版。
4 厲以寧:《改革開放30年成就了三件大事》,載《中國改革》2008年7月28日。
5 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吳敬璉PK厲以寧:改革30年成敗得失》,引自中國新聞網2008年1月14日。
6 張維迎:《10位經濟學者談中國改革》,載《全國新書目》2008年第5期。
7 高尚全:《社會主義所有製理論的發展》,載《經濟研究導刊》2008年第8期。
8 高尚全:《每次改革開放重大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載《人民日報》2008年12月18日。
9 吳宣恭:《評對抗“官本經濟”的“民本經濟”論——與高尚全先生商榷》,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9期。
10 趙磊:《改革30年:麵臨的問題與出路》,載《江漢論壇》2008年第4期。
11 劉國光:《試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總結改革開放30年》,載“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8年12月3日。
12 衛興華:《改革開放三十年:實踐和理論兩個層麵都要總結》,載《理論動態》2008年第1799期。
13 劉樹成:《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30年》,“人民網”2008年12月17日。
14 林崗:《中國經濟改革的經驗與啟示》,載《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11期。
15 陳翔雲、張宇:《“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14次學術研討會暨第8次會員大會”綜述》,載《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11期。
16 樊綱:《計劃經濟的殘餘是中國改革的瓶頸》,“《中國改革30年》新書發布暨2008經濟問題點評會”發言,新浪網“新浪財經”2008年7月9日。
17 茅於軾:《國富與國窮:製度和中國的經濟改革》,載《商界(評論)》2008年第2期。
18 陳誌武:《中國經濟的希望在“民企”》,載《中國市場》2008年第11期。
19 陳誌武:《陳誌武:對改革路徑的再思考——私有化和憲政民主不能再回避》,載《經濟觀察報》2008年2月16日。
20 劉國光《“國退民進”爭論的實質與發展私營經濟的正確道路》,載《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21 郭飛:《深化中國所有製結構改革的若幹思考》,載《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22 王中保:《公有製是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的經濟基礎》,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2期。
23 張五常:《金融災難的核心問題——與貝加商榷》,載《黑龍江金融》2008年第10期。
24 張五常:《向格老致意》,載《招商周刊》2008年第23期。
25 陳誌武:《陳誌武:從美國次貸危機中學到什麼?》,載《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5月10日。
26 趙磊:《為什麼馬克思又成時尚》,載《人民論壇》2008年第21期。
27 吳建環:《次貸危機真正根源究竟是什麼?》,“人民網”2008年10月24日。
28 餘永定:《美國次貸危機:背景、原因與發展》,載《當代亞太》2008年第5期。
29 楊聖明:《美國金融危機的由來與根源》,載《人民日報》2008年11月21日。
30 吳宣恭:《當前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載《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集萃》,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45-457頁。
31 白暴力、梁泳梅:《當前世界金融—經濟危機的原因及後果》,載《經濟學動態》2008年12期。
32 蔡繼明:《從中共十三大到中共十七大——解讀平等、效率和公平關係的演變》,載《經濟學動態》2008年第1期。
33 吳敬璉:《吳敬璉談貧富分化加劇主因:是機會不平等而非效率》,載《理論前沿》第12期。
34 魏傑:《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曆史進程及不同階段的任務——紀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載《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4期。
35 何煉成等:《簡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9期。
36 鄒東濤:《正確處理收入分配問題》,載《學習時報》2008年6月14日。
37 宋圭武:《幸福源泉的經濟學分析》,載《人民論壇》2008年第17期。
38 衛興華、張福軍:《應重視十七大關於效率與公平關係的新觀點》,載《高校理論戰線》2008年第5期。
39 餘斌、丁曉軟:《試論公平與效率的辯證關係及其現實意義》,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年第1期。
40 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載《光明日報》2008年12月2日第九版(張伯裏執筆)。
41 吳敬璉:《中國經濟改革三十年曆程的製度思考》,載《中國市場》2008年第46期。
42 陳誌武:《陳誌武:對改革路徑的再思考——私有化和憲政民主不能再回避》,載《經濟觀察報》2008年2月16日。
43 張五常:《人民幣的困境》,載《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44 趙人偉:《不必擔心貧富差距會加大》,載《黨政幹部文摘》2008年第1期。
45 茅於軾:《看得清和看不清的“不平”》,載《上海經濟》2008年第12期。
46 魏傑:《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曆史進程及不同階段的任務——紀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載《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4期。
47 宋毅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劉國光談30年改革開放曆史經驗》,載《中國城市經濟》2008年第5期。
48 丁冰:《試析當前我國基尼係數過大的主要原因》,載《中華魂》2008年第3期。
49 吳宣恭:《實現效率與公平相互促進》,載李忠民編:《中國經濟和諧發展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20頁。
50 孫長虹:《“拉開收入差距促進經濟發展”理論的解讀》,載《海派經濟學》2008年第21輯。
51 胡星鬥:《農村土地私有化的意義、問題與措施》,載《中國選舉與治理》2008年4月14日。
52 陳誌武:《農村土地私有化後結果不會比現在糟》,載“觀點地產網”2008年10月14日。
53 黨國英:《黨國英談土地流轉與農村改革》,載“人民網強國論壇”2008年10月7日。
54 張曙光:《中央與地方之間存在土地目標衝突》,載《農村工作通訊》2008年第19期。
55 秦暉:《十字路口的中國土地製度改革》,載《南方都市報》2008年10月7日。
56 溫鐵軍:《土地私有化不是中國未來農村的未來方向》,載《環球企業家》2008年7月5日第13期。
57 溫鐵軍:《“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三大亮點》,載“黨政頻道網”2008年11月21日。
58 馬曉河:《土地流轉與土地私有化有本質不同》,“人民網”10月20日。
59 小櫓:《農村土地流轉仍要“摸著石頭過河”》,載《瞭望》2008年10月21日。
60 張曉山:《土地私有化是誤讀》,載《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12月4日。
61 厲以寧:《農村改革關鍵在於改革城鄉二元體製》,載“人民網強國論壇”2008年10月6日。
62 亦非:《土地流轉不是土地私有化》,載“新華網”2008年10月14日。
63 李昌平:《土地製度的核心是誰占有土地收益》,載《商務周刊》2008年11月19日。
64 丁關良:《土地承包經營權能否完全自由流轉》,載《解放日報》2008年12月08日。
65 茅於軾:《要在主流思想方麵發揚中國優秀文化》,“《中國改革30年》新書發布暨2008經濟問題點評會”發言,新浪網“新浪財經”2008年7月9日。
66 茅於軾:《市場覺悟最早一批人》,載《英才》2008年第10期。
67 林毅夫:《經濟學理論需要自主創新》,載《文史博覽(理論)》2008年第5期。
68 程恩富:《中國經濟學理論模式的缺陷與全麵重建》,載《紅旗文稿》2008年第18期。
69 衛興華:《改革開放三十年:實踐和理論兩個層麵都要總結》,載《理論動態》2008年12月10日第1799期。
70 黃泰岩:《三十年中國經濟學發展與變化》,載《理論動態》2008年12月10日第1799期。
71 丁曉欽:《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係——方青年經濟學家張宇》,載海派經濟學》2008年第21輯。
72 陳翔雲、張宇:《“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14次學術研討會暨第8次會員大會”綜述》,載《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11期。
73 陳翔雲、張宇:《“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14次學術研討會暨第8次會員大會”綜述》,載《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11期。
74 何煉成:《中國經濟學麵臨的問題與對策》,載《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3期。
75 裴小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與改革開放》,載《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5期。
76 白永秀:《中國特色經濟學創新與發展應處理好的六個關係》,載《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77 丁冰:《(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理論體係比較》,載《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1期。
78 於金富:《構建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範式》,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4期。
79 邱海平:《論馬克思經濟學的核心》,載《當代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
80 餘斌:《馬克思經濟學說中的假定與西方經濟學的假設》,載《高校理論戰線》2008年第4期。
81 林桂軍、Ronald Schramm:《我國儲蓄/投資差額的結構分析與經常項目順差》,載《財貿經濟》2008年第4期。
82 鄒衛星、房林:《為什麼中國會發生投資消費失衡?》,載《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83 陳璋、李學林:《中國式儲蓄率波動趨勢的實證研究》,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年第11期。
84 祝丹濤:《金融體係效率的國別差異和全球經濟失衡》,載《金融研究》2008年第8期。
85 項俊波:《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測度與分析》,載《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86 曹源芳:《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背離關係——基於1998—2008年數據的實證研究》,載《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8年第6期。
87 賀力平、樊綱、胡嘉妮:《消費者價格指數與生產者價格指數:誰帶動誰?》,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11期。
88 陳建奇。PPI、CPI倒掛與通貨膨脹調控——基於非對稱供求結構與價格決定機製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11):24-34.
89 陳彥斌:《中國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研究》,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12期。
90 盧峰:《大國經濟與輸入型通脹論》,載《國際經濟評論》2008年第7-8期。
91 周其仁:《貨幣、製度成本與中國經濟增長》,載《國際經濟評論》2008年第5-6期。
92 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外部衝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5期。
93 張成思:《中國36個城市通貨膨脹持久性研究》,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94 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證據、理論和政策》,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10期。
95 李富強、董直慶、王林輝:《製度主導、要素貢獻和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分類檢驗》,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4期。
96 劉偉、張輝:《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變遷和技術進步變遷》,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10期。
97 林毅夫、孫希芳:《銀行業結構與經濟增長》,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9期。
98 李宇、薑波克:《彙率變動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基於結構優化的視角》,載《國際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99 張其仔、郭朝先:《中國工業增長的性質:資本驅動或資源驅動》,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3期。
100 李剛、陳誌、金培、崔雲:《礦產資源對中國經濟增長約束的估計》,載《財貿經濟》2008年第7期。
101 賈俊雪、郭慶旺:《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特征變化與宏觀經濟穩定政策》,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年第7期。
102 胡乃武、孫穩存:《中國經濟波動的平緩化趨勢分析》,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103 劉金全、鄭挺國:《我國經濟周期階段性劃分與經濟增長走勢分析》,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1期。
104 張曉晶:《中國經濟增長的周期性調整、未來走勢與政策選擇》,載《財貿經濟》2008年第10期。
105 趙留彥:《供給、需求與中國宏觀經濟波動》,載《財貿經濟》2008年第3期。
106 車維漢、賈利軍:《國際貿易衝擊效應與中國宏觀經濟波動:1978~2005》,載《世界經濟》2008年第4期。
107 陳太明:《中國經濟周期的福利成本差異性研究》,載《管理世界》2008年第5期。
108 孫學工、杜飛輪:《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及對策研究》,載《國際經濟評論》2008年第11期。
109 陳雨露、張成思:《全球新型金融危機與中國外彙儲備管理的戰略調整》,載《國際金融研究》2008年第11期。
110 餘永定:《中國當前的內外部經濟形勢及其宏觀經濟政策前瞻》,載《國際經濟評論》2008年第9-10期。
111 黃海洲:《全球經濟格局轉變與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載《國際經濟評論》2008年第9-10期。
112 陳詩一、張軍:《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載《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113 趙文哲:《財政分權與前沿技術進步、技術效率關係研究》,載《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114 周業安、章泉:《市場化、財政分權和中國經濟增長》,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115 王德祥、李建軍:《財政分權、經濟增長與外貿依存度——基於1978~2007年改革開放30年數據的實證分析》,載《世界經濟研究》2008年第8期。
116 楊子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私人投資的影響研究——基於有向無環圖的應用分析》,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5期。
117 張雪蘭:《通貨膨脹目標製是現階段我國的最有貨幣政策選擇嗎?——基於損失函數及先決條件的分析》,載《財貿經濟》2008年第8期。
118 於澤:《我國M2順周期性的原因分析——貨幣供給內生性的視角》,載《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119 範誌勇:《流動性過剩背景下貨幣政策工具的特點及政策》,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年第4期。
120 卞誌村:《開放經濟下的最優貨幣政策、MCI及在中國的檢驗》,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年第4期。
121 閆紅波、王國林:《我國貨幣政策產業效應的非對稱性研究——來自製造業的實證》,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年第5期。
122 吳培新:《次貸危機的形成機理及其對貨幣政策框架的涵義》,載《國際金融研究》2008第10期。
123 邢宏建、臧旭恒:《網絡效應的表述及研究框架評析》,載《東嶽論叢》2008年第2期。
124 邢宏建、臧旭恒:《網絡效應的技術屬性》,載《山東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125 彭恒文、石磊:《異質網絡效應、技術進步及社會福利》,載《南開經濟研究》2008年第2期。
126 楊少華、李再揚:《網絡外部性、研發激勵與技術標準化:以激光視盤業為例》,載《當代經濟科學》2008年第1期。
127 黃泰岩、李鵬飛:《模塊化生產網絡對產業組織理論的影響》,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年第3期。
128 高維和:《網絡外部性、專用性投資與機會主義行為——雙邊鎖定與關係持續》,載《財經研究》2008年第8期。
129 張丹寧、唐曉華:《產業網絡組織及其分類研究》,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2期。
130 劉曉善:《虛擬企業和網絡組織:基於交易成本的解讀》,載《財經科學》2008年第2期。
131 聶銳、高偉:《區際生產要素流動的網絡模型研究》,載《財經研究》2008年第7期。
132 胡漢輝、沈華:《網絡的融合及電信管製的動態性》,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
133 尹莉:《ICT產業:從結構變化到聯盟網絡》,載《山東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134 袁正、鄭勇:《網絡型產品的消費特征及其影響》,載《消費經濟》2008年第6期。
135 於立、吳緒亮:《運輸產業中的反壟斷與規製問題》,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2期。
136 張耀偉:《雙重壟斷下中國壟斷行業改革:邏輯次序與路徑選擇》,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年第8期。
137 陳甬軍、胡德寶:《中國的買方壟斷勢力研究》,載《產業經濟評論》2008年第4期,第7卷第4期。
138 駱品亮、陳連權:《零售商關於售前服務的搭便車行為與RPM製度研究》,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
139 石奇、嶽中剛:《零售商對製造商實施縱向約束的機製和績效評價》,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5期。
140 趙玻:《主導零售商顧客鎖定折扣的競爭效應及政府規製取向——以會員積分卡為例》,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
141 杜玉申、張屹山、劉玉紅:《進場費的政府規製效果分析——基於權利範式的渠道研究》,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3期。
142 吳漢洪、周煒、張曉雅:《中國競爭政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載《財貿經濟》2008年第11期。
143 王俊豪:《壟斷性產業管製機構的幾個理論問題》,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年第5期。
144 王俊豪:《中國壟斷性產業現行管製機構的問題與製度缺損》,載《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第7期。
145 戚聿東、柳學信:《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的模式與路徑:整體漸進改革觀》,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6期。
146 王超:《論多邊貿易體製下反傾銷法與競爭政策的協調》,載《亞太經濟》2008年第1期。
147 洪結銀:《專利池的經濟效率和反壟斷規製》,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2期。
148 陳仲常、孟丹:《國有壟斷性資源產業與競爭性消費產業企業價值比較》,載《當代經濟科學》2008年第5期。
149 餘東華:《地方保護能夠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嗎》,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
150 肖興誌、齊鷹飛、李紅娟:《中國煤礦安全規製效果實證研究》,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5期。
151 林漢川、王皓、王莉:《安全管製、責任規則與煤礦企業安全行為》,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6期。
152 侯風雲、張鳳兵、王會宗:《自然壟斷產業多元化的廠商合謀:假設及論證》,載《山東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153 徐偉康、王文舉:《寡頭壟斷企業的非線性定價行為》,載《財經科學》2008年第7期。
154 李建標、王光榮、巨龍、於娟:《產品差異度與雙寡頭廠商行為的實驗分析》,載《產業經濟評論》2008年第4期,第7卷第4輯。
155 王廷惠:《反壟斷政策批評:知識約束及對過程競爭的威脅》,載《經濟評論》2008年第2期。
156 謝作詩、李善傑、穆懷中:《壟斷理論及其演進脈絡》,載《經濟評論》2008年第2期。
157 唐要家:《反壟斷經濟學的理論演進及其政策含義——兼與王廷惠、謝作詩商榷》,載《經濟評論》2008年第6期。
158 何繼新、劉瑩:《企業與行業協會價格串謀行為分析與共同治理》,載《財經科學》2008年第1期。
159 李懷:《中國自然壟斷產業改革方向探討》,載《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第10期。
160 楊渭文、蔣傳海:《滯留成本、競爭性定價歧視和定價機製選擇》,載2008《財經研究》年第4期。
161 郭豔茹:《交易費用、權利控製與明代管製型製度體係的演變》,載2008年第2期。
162 安玉興、田華:《非對稱成本信息下的網絡規製定價與進入決策》,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
163 陳富良:《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的規製與競爭》,載《財經論叢》2008年第1期。
164 白讓讓:《規製重建滯後與“廠網分開”的雙重效率損失》,載《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第1期。
165 武丹:《基於競價上網的煤電縱向一體化及其效率》,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
166 楊居正:《一口價的信息與信譽機製——基於網上拍賣數據的實證研究》,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6月,第7卷,第2輯。
167 章元、劉修岩:《聚集經濟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的經驗數據》,載《世界經濟》2008年第3期。
168 王廷惠:《動態外部性、產業集群與經濟增長》,載《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
169 鄭江淮、高彥彥、胡小文:《企業“紮堆”、技術升級與經濟績效—開發區集聚效應的實證研究》,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5期。
170 劉軍、徐康寧:《產業集聚在工業化進程及空間演化中的作用》,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9期。
171 何青鬆、臧旭恒、趙寶廷:《產業集聚的起源:一個中心外圍模型的擴展》,載《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
172 蔣滿元:《產業集聚中心形成的動態累積過程:曆史與預期因素的影響》,載《經濟問題探索》2008年第11期。
173 江曼琦、張誌強:《產業空間集中影響因素探究—基於天津濱海新區製造業32個產業的麵板數據分析》,載《南開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
174 王緝慈、張曄:《沿海地區外向型產業集群的形成、困境擺脫與升級前景》,載《改革》2008年第5期。
175 朱小斌、林慶:《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優勢來源的演化差異—基於浙江紹興紡織業集群的案例研究》,載《管理世界》2008年第10期。
176 朱秀梅:《高技術產業集群創新路徑與機理實證研究》,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2期。
177 胡霞:《中國城市服務業空間急劇變動趨勢研究》,載《財貿經濟》2008年第6期。
178 唐凱江:《基於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的政府分層定位》,載《經濟問題探索》2008年第11期。
179 曹麗莉:《產業集群網絡結構的比較研究》,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8期。
180 王雷:《FDI驅動型集群演化機製及其鎖定效應》,載《改革》2008年第3期。
181 張宇、蔣殿春:《FDI、產業集聚與產業技術進步—基於中國製造行業數據的實證檢驗》,載《財經研究》2008年第1期。
182 張東輝、初佳穎:《中國電信產業的規製效率分析》,載《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第4期。
183 肖興誌、王靖:《中國電信產業的規製效率分析》,載《財經論叢》2008年第3期。
184 羅雨澤、芮明傑、羅來軍、朱善利:《中國電信投資經濟效應的實證研究》,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6期。
185 高錫榮:《中國電信市場的區壟斷改革與技術進步》,載《經濟科學》2008年第6期。
186 楊淑雲等:《中國電力產業效率和生產率變動的實證研究》,載《財經論叢》2008年第5期。
187 陶峰、郭建萬、楊舜賢:《電力體製轉型期發電行業的技術效率及其影響因素》,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1期。
188 高敬峰:《中國製造業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和產業結構升級分析》,載《東嶽論叢》2008年第2期。
189 劉世錦:《市場開放、競爭與產業進步—中國汽車產業30年發展中的爭論和重要經驗》,載《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190 吳利華、周勤、楊家兵:《鋼鐵行業上市公司縱向整合與企業績效關係實證研究—中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下降的一個分析視角》,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5期。
191 高昉、餘明陽:《品牌需求價格彈性與市場份額的關係》,載《財經研究》2008年第9期。
192 宋泓:《外部市場限製和比較優勢產業的發展—中國防治和服務產業案例研究》,載《管理世界》2008年第6期。
193 林毅夫、孫希方:《銀行業結構與經濟增長》,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9期。
194 張靜、陳碩穎、曾金玲:《銀行卡產業並購規製的相關市場界定研究》,載《財貿經濟》2008年第10期。
195 荊林波、李蕊:《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結構變化與增長趨勢及國際比較》,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
196 程大中:《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水平、結構及影響—基於投入-產出法的國際比較研究》,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
197 陳豔瑩、原毅軍、遊閩:《中國服務業進入退出的影響因素—地區和行業麵板數據的實證研究》,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10期。
198 隋新、張永慶:《創意產業研究理論述評》,載《經濟問題探索》2008年第2期。
199 施衛東、孫霄淩:《京滬高速鐵路建設對兩地及沿線創意產業發展的影響》,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200 周末:《轉型時期中國電影院線產業分析》,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
201 於謹凱、於海楠、劉曙光:《我國海洋經濟區產業布局模型及評價體係分析》,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2期。
202 高煜、劉誌彪:《我國產業結構演進特征及現實問題:1978~2006》,載《改革》2008年第1期。
203 何德旭、姚戰琪:《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應、優化升級目標和政策措施》,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5期。
204 李雲娥:《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變動的實證研究》,載《山東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205 陳明生、康琪雪、趙磊:《我國城鄉產業轉移的動因研究》,載《經濟問題探索》2008年第12期。
206 陳耀、馮超:《貿易成本、本地關聯與產業集群遷移》,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3期。
207 孫早、薛小剛:《產業環境、企業戰略與企業的績效表現》,載《當代經濟科學》2008年第4期。
208 杜傳忠、吳煒峰:《企業進入規製俘獲發生的機理分析及其應用》,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2期。
209 梁運文:《企業家精神、戰略演化與中國工業競爭力的“創造性毀滅”》,載《經濟問題探索》2008年第7期。
210 聶輝華、譚鬆濤、王宇峰:《創新、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基於中國企業層麵的麵板數據分析》,載《世界經濟》2008年第7期。
211 王貴明:《產業共生組織的運行機製與驅動因素》,載《改革》2008年第6期。
212 胡銘:《知識產權與產業組織關係研究新進展》,載《經濟學動態》2008年第6期。
213 陳享光:《論我國微觀收入分配中的公平》,載《經濟學動態》2008年第8期。
214 胡浩誌:《城鎮各階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影響因素——基於PLS的分析》,載《當代財經》2008年第8期。
215 柏培文:《國有企業內部收入分配公平性研究——基於M公司的案例研究》,載《南開管理評論》2008年第4期。
216 李全倫:《企業收入分配的基本結構與測算依據:一種四維企業產權視角》,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5期。
217 陳享光:《農民的國民待遇問題研究》,載《學習論壇》2008年8期。
218 賈讓成、李龍:《外來務工人員收入分配地位成因的博弈分析:一個擴展的討價還價模型》,載《上海經濟研究》2008年第7期。
219 張傑、劉誌彪:《需求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基於收入分配視角》,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年第2期。
220 陳昌兵:《收入分配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製》,載《當代經濟科學》2008年第6期。
221 楚爾鳴、魯旭:《基於麵板協整的地方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關係的實證檢驗》,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年第6期。
222 楊智峰:《地區差異、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載《經濟經緯》2008年第4期。
223 袁曉玲、楊萬平:《政府、居民消費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因果關係》,載《當代經濟科學》2008年第5期。
224 吳煒峰、楊蔥馨:《轉型時期我國城鄉居民居住消費收入彈性研究》,載《產業經濟評論》2008年第9期。
225 梅洪常:《居民消費增長和結構優化路徑分析》,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8期。
226 董岫岩:《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載《經濟縱橫》2008年第6期。
227 趙怡虹、李峰:《居民資產、財富效應與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載《經濟經緯》2008年第1期。
228 孫巍、王文成、李何:《基於PI-LC理論的現階段居民消費行為研究》,載《中國軟科學》2008年第10期。
229 徐超麗、楊宏力:《企業邊界的確定:一個人力資本角度的假說》,載《產業經濟評論》2008年第5期。
230 張弘:《價值網絡對企業邊界的影響分析》,載《求索》2008年第6期。
231 徐盈之、金乃麗、孫劍:《技術進步、企業邊界與外包決策——基於中國製造業數據的經驗研究》,載《經濟評論》2008年第5期。
232 劉善慶、葉小蘭:《企業邊界變動的原因與結果分析》,載《經濟問題》2008年第1期。
233 曾楚宏、林丹明、朱仁宏:《企業邊界的協同演化機製研究》,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7期。
234 鄭軍:《企業邊界與企業能力的共同演化模型》,載《統計與決策》2008年第22期。
235 楊智恒:《權力與權利區分下的企業控製權內涵界定》,載《生產力研究》2008年第10期。
236 曾楚宏、林丹明、王斌:《基於資源基礎觀的企業控製權配置論》,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237 朱心來:《科技創業企業控製權分配的經驗分析》,載《經濟經緯》2008年第5期。
238 徐細雄、淦未宇、萬迪昉:《企業控製權動態配置的內在機理及其治理效應——實驗的證據》,載《經濟科學》2008年第4期。
239 潘秀麗:《企業控製權配置與經營者業績評價》,載《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240 黨興華、賀利平、王雷:《基於典型相關的風險企業控製權結構與企業成長能力的實證研究》,載《軟科學》2008年第4期。
241 曹一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載《經濟縱橫》2008年第10期;劉暢:《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新探》,載《經濟縱橫》2008年第7期;魯丹、肖華榮:《銀行市場競爭結構、信息生產和中小企業融資》,載《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242 顧光青:《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經驗與啟迪——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國際研討會綜述》,載《上海經濟研究》2008年第9期。
243 魯丹、肖華榮:《銀行市場競爭結構、信息生產和中小企業融資》,載《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244 程興華:《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創新研究:融資路徑依賴與內生性契約構建》,載《經濟管理》2008年第16期。
245 邱雲章,探討新型銀企關係,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中國金融,2008(16):54-55.
246 李春琦、黃群慧:《我國企業資本結構問題的理論與現實考察—來自上市公司麵板數據的分析》,載《經濟管理》2008年第4期。
247 伊誌宏、曹淮揚、劉輕舟:《地方經濟發展與企業資本結構選擇—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載《經濟管理》2008年第13期。
248 孫力強、陳小悅:《風險不對稱下的最優資本結構》,載《南開管理評論》2008年第2期。
249 薑付秀:《產品市場競爭與資本結構動態調整》,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4期。
250 湯丹沁:《產品市場需求與寡頭企業的資本結構決策》,載《產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5期。
251 王麗、曾慶久:《內部人控製、資本結構與控製權市場》,載《經濟評論》2008年第3期。
252 張兆國等:《資本結構與代理成本——來自中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載《南開管理評論》2008年第1期。
253 俞秀寶、李建華、秦弈欣:《我國本土製造企業海外投資成功關鍵要素研究:華源墨西哥SINATEX案例研究》,載《上海管理科學》2008年第1期;鄭楚琳:《基於資本流動視角的中國海外投資策略思考》,載《中國集體經濟》2008年第7期。
254 張承惠:《正確認識與妥善應對海外投資風險》,載《求是》2008年第22期。
255 俞秀寶、李建華、秦弈欣:《我國本土製造企業海外投資成功關鍵要素研究:華源墨西哥SINATEX案例研究》,載《上海管理科學》2008年第1期。
256 彭明、周玉晶:《我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模式的選擇》,載《經濟研究導刊》2008年第4期。
257 彭繼民:《“走出去”戰略與我國企業海外投資》,載《經濟研究參考》2008年第26期。
258 楊紹政:《政府管製的理論演進及我國經濟轉軌期政府管製的理論假說》,載《經濟體製改革》2008年第3期。
259 張明:《境外私募股權基金是如何規避中國政府管製的》,載《世界經濟》2008年第3期。
260 陳冬華、章鐵生、李翔:《法律環境、政府管製與隱性契約》,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
261 唐要家:《試析政府管製的行政過程與控製機製》,載《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262 白濤:《房地產市場績效與政府管製》,載《理論前沿》2008年第10期。
263 呂本友:《醫療體製改革中政府管製途徑和方式的研究》,載《管理評論》2008年第8期。
264 趙映誠:《論和諧社會架構下政府管製模式與手段的創新》,載《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3期。
265 張秉福:《政府社會性管製與和諧社會構建》,載《財經科學》2008年第9期。
266 吳光芸:《分類適度管製:放鬆管製背景下的我國政府管製結構重構》,載《現代經濟管理》2008年第7期。
267 楊聖明:《美國金融危機的由來與根源》,載《人民日報》,2008年11月21日。
268 嚴海波:《美國金融危機轉嫁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2008年第4期。
269 鄧翔、李雪嬌:《“次貸危機”下美國金融監管體製改革分析》,載《世界經濟研究》2008年第8期。
270 張明:《次貸危機的傳導機製》,載《國際經濟評論》2008年第4期。
271 羅熹:《美國次貸危機的演變及對我國的警示》,載《求是》2008年第18期。
272 卜偉、段建宇:《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分析》,載《宏觀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
273 張燕生、王海峰、張建平、張岸元、張一:《次貸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形勢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載《宏觀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
274 肖本華:《美國次級債危機及其對東亞經濟的影響與對策》,載《亞太經濟》2008年第2期。
275 陽建勳:《美國對次貸危機幹預的兩難選擇與啟示》,載《財經科學》2008年第9期。
276 劉藝欣、張力、張玉純:《美國次貸危機及中國房貸危機的預防》,載《當代經濟研究》2008年第9期。
277 蔣誌芬:《美國次貸危機與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戰略選擇》,載《經濟學動態》2008年第1期。
278 李若穀、馮春平:《美國次貸危機的走向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載《國際經濟評論》2008年第2期。
279 徐翀:《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幣彙率製度改革麵臨的挑戰》,載《中國金融》2008年第4期。
280 李傑、沈魯青:《人民幣彙率製度目標模式選擇的思考》,載《經濟體製改革》2008年第4期。
281 穀宇、高鐵梅、付學文:《國際資本流動背景下人民幣彙率的均衡水平及短期波動》,載《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282 劉亞、李偉平、楊宇俊:《人民幣彙率變動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彙率傳遞視角的研究》,載《金融研究》2008年第3期。
283 唐東波:《人民幣彙率與通貨膨脹率的動態關係研究》,載《經濟科學》2008年第4期。
284 張純威:《人民幣升值抑製通脹效應的實證檢驗》,載《財貿經濟》2008年第7期。
285 裴長洪、樊瑛:《利用外資仍要堅持數量與質量並重》,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3期。
286 李炳炎、唐思航:《外資在華並購新動向與應對策略》,載《經濟縱橫》2008年第l期。
287 鄧宗豪、馮鏡:《國際投資自由化趨勢與我國外資監管》,載《經濟體製改革》2008年第3期。
288 趙蓓文:《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戰略演變與中國的外資政策調整》,載《世界經濟研究》2008年第5期。
289 王霞、陳柳欽:《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權製度變遷的影響》,載《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5期。
290 薛求知、韓冰潔:《東道國腐敗對跨國公司進入模式的影響研究》,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4期。
291 黃順武:《跨國公司R&D分散化的方式與效應分析》,載《經濟問題探索》2008年第3期。
292 李東陽、周學仁:《跨國公司R&D國際化與我國的策略》,載《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第8期。
293 李文瑛:《跨國公司獨資化對我國產業安全的負麵效應及對策》,載《經濟問題探索》2008年第1期。
294 張琴、餘雅乖:《跨國公司海外經營過程中的股權安排研究》,載《經濟縱橫》2008年第6期。
295 李珮璘:《跨國公司並購與中國戰略產業的發展》,載《世界經濟研究》2008年第7期。
296 徐康寧、陳健:《跨國公司價值鏈的區位選擇及其決定因素》,載《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
297 王喜:《母國客戶、東道國區位優勢與外資銀行進入——來自中國的證據》,載《當代財經》2008年第7期。
298 夏輝、蘇立峰:《入世後外資銀行在華發展狀況及應對政策》,載《財經科學》2008年第5期。
299 孫會國、李澤廣:《外資銀行對國內銀行業“組合績效”的影響機製》,載《財經研究》2008年第6期。
300 陳奉先、塗萬春:《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東歐國家的經驗與中國的實踐》,載《世界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
301 李偉、韓立岩:《外資銀行進人對我國銀行業市場競爭度的影響:基於Panzar-Rosse模型的實證研究》,載《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302 蔡昉:《順水行舟——失衡世界經濟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調整》,《經濟前沿》2008年第6期。
303 雷達、黃族勝:《21世紀以來美國宏觀經濟政策與全球失衡》,載《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304 李新功:《論全球經濟失衡與中國的選擇》,《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第1期。
305 劉威:《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重心及中國的參與策略》,載《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306 陳繼勇、吳宏:《全球經濟失衡的可持續性問題研究——基於美中貿易失衡的角度》,《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307 溫懷德、劉渝琳:《對外貿易、FDI的經濟增長效應與環境汙染效應實證研究》,載《當代財經》2008年第5期。
308 何莉:《對外貿易、製度變遷與地區經濟增長的差異性》,載《財經科學》2008年第8期。
309 劉方、趙忠秀,《對外貿易結構與區域經濟增長—基於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實證分析》,載《財貿經濟》2008年第5期。
310 梁平、梁彭勇、黃金:《我國對外貿易就業效應的區域差異分析——基於省級麵板數據的檢驗》,載《世界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