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安、胡晶晶認為,城鄉居民收入來源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這四項,它們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不同。從2000年以來的情況看,工資性收入差距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和擴大影響最大,其餘依次為轉移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從影響性質來看,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差距和財產性收入差距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經營性收入差距則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
3.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的解決思路和建議
洪銀興認為,現在存在的城鄉差距是多方麵的,有城鄉收入差距,有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也有城鄉居民生活條件的差距。現存的城鄉差距中,最為迫切的也是能夠解決的是城鄉居民生活條件的差距。從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入手縮小城鄉差距需要政府發揮的作用是:基本公共服務在城鄉均等化。為此需要改變長期依據各地的GDP 所反映的經濟發展水平來決定各地生活條件的思路和相關政策。麵對我國農村村莊分布廣而分散的特點,需要在鄉村集中化、城鎮城市化和都市圈建設三個方麵擴大以城帶鄉,擴大公共產品在農村的覆蓋麵。
顧海兵、王紅亞認為,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的解決可以有三種思路,(1)恢複原有優勢收入的壓倒性優勢地位,即保障鄉村居民經營性收入的絕對優勢地位。(2)縮小相對劣勢收入來源的劣勢地位,即逐步提高鄉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3)思路1 與2 的組合,既努力保持現有優勢收入來源的優勢,發掘、培養新的優勢收入來源,同時要縮小城鄉轉移性收入來源的差距。
張桂文、王旭升認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重點是創造促進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和城鄉勞動者公平競爭的條件,正確處理產業結構升級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關係,為農民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全麵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
高誌仁認為,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農民收入,夯實農民的財產基礎;加快土地流轉進程,使農民獲得切實可靠的財產性收入;采取多種措施,讓農民獲得多元化的財產性收入;實行差別式稅收製,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馬斌、張富饒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城鄉人均物質資本差距和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正向影響,城鄉人力資本差距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負向影響,而城鄉經濟增長率差距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不顯著。所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有效的途徑是縮小城鄉居民人均物質資本差距。
楊燦明、毛暉認為,消除城鄉差距的根本舉措:用市場組織替代科層組織。一要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體係。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就必須打破城鄉間要素流動壁壘,促進產品和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二要降低市場的交易成本。三要確保農民權益,培育出真正的市場主體。一方麵,要打破科層組織下社會保障的城鄉二元隔離狀態,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製度,注重保護進城農民工的利益。另一方麵,要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製度,使廣大農民能夠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四要實行市縣分治,簡化政府層次,改革市管縣體製,實行市縣分治製度。總之,保障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使城鄉之間的科層等級關係,轉變為市場上的平等交易關係。這才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長效機製。
曾國安、胡晶晶認為,當前應該采取如下措施遏製城鄉居民收人差距的擴大,其一是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提高工資性收人在農村居民收人中的比重,並遏製城鎮勞動力和農民工工資性收人差距的擴大;其二是促進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的增長;其三是逐步建立財產稅製度,抑製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差距的擴大;其四是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製度。
張若雪、張濤通過對韓國和中國台灣經濟奇跡的考察,指出韓國和中國台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縮小收入差距的某些經驗可資借鑒。首先,努力創造機會均等的社會環境。其次,發揮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同時加快推進城市化,以城市化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提高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速度和規模,加速就業結構的轉變,壓縮收入差距擴大的階段。再次,大力普及基礎教育,重視受教育機會的公平性;重視發展在職培訓,使勞動力能夠適應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需要。對低收入群體來說,人力資本是其最重要的資產,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可以有效地減少貧困,縮小收入差距。最後,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加大對農村地區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提高農村的生產率和人力資本水平,為農村勞動力大規模進入非農產業做好準備。城鄉差距是我國收入差距的主要組成部分,提高農民收入一方麵要依靠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生產率;但關鍵還是要提高農民的人力資本水平,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