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中國對外貿易三十年回顧(1 / 1)

(一)我國外貿體製改革及其理論討論三十年回顧

李坤望認為,從貿易自由化的視角看,中國外貿體製改革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978-1991年。這一時期中國的外貿改革首先是從外貿管理體製入手,減少國家對外貿的直接控製,放寬外貿經營權,減少外貿領域中的計劃經濟成分。其次是實行一係列的鼓勵出口措施,刺激出口增長,以帶動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第二階段為1992-2001年。貿易自由化的進程發生了轉變,主要集中於進口方麵,其標誌便是進口壁壘的不斷下降。第三個階段是加入W TO以來。中國按入世承諾對貿易製度和與貿易有關的國內政策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進,順利融入到多邊貿易體製中,並在多邊貿易談判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張生玲、張麗平對我國外貿體製改革三十年的理論討論進行了總結回顧,認為這三十年的理論討論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8-1984年的對計劃外貿體製的討論和反思階段,主要討論內容涉及對外貿易的作用、發展戰略、以及外貿體製改革。第二階段是從1984-1992年的逐步破除計劃外貿體製階段,主要討論內容涉及外貿體製改革方向、分權式改革、外貿承包經營責任製改革。第三階段是從1992-2001年的市場外貿體製的確立階段,主要討論內容涉及彙率體製改革、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加工貿易。第四階段是從2001-2007年的加入WTO與內外貿的融合階段,主要討論內容涉及建立有管理的自由貿易體製、外貿體製改革中的政府職能轉變、市場競爭和外部環境、內外貿一體化、外貿管理體製改革、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

(二)三十年來對外貿易發展的階段性成果

王受文認為,30年來我國外貿規模持續擴大,地位日益重要;開放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外貿管理體製初步建立;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升;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深化,市場結構呈現多元化;外貿出口行業和經營企業國際競爭力逐步提高。200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通過兩年多來的實踐,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楊汝岱、朱詩娥考察我國1978-2006年對外貿易結構和國際競爭力的演變,分析表明,我國對外貿易產業和技術結構不斷優化、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且均呈現較強的階段性特征。1978-1985年處於以資源換外彙的階段,競爭力很弱;1986-1993年,比較優勢得到充分體現,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據主導地位,競爭力不斷提高;1994年以來,勞動密集型產品繼續保持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但其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相對地位不斷下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對外貿易迅速發展。

(三)三十年來對外貿易法製的建設與發展

餘敏友、王追林提出我國對外貿易法製建設經曆了三個不同曆史階段:以內部規定紅頭文件為主的“初步建設階段”、以法律法規公開透明為特征的“基本成型”階段、與世界貿易組織接軌階段,現已相對形成一個“結構合理、規範完備、內容豐富”的龐大法律體係。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型對外貿易法律體係構建的曆程,指出我國建立了“三級法”和“五個層次”的對外貿易法律體係,基本符合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多邊貿易規則,也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情和對外開放的需要。同時,我國也成功實現了對外貿易管理體製的變革和外貿法製的創新,尤其在外貿經營權、貨物技術服務等貿易的管理、貿易救濟措施及貿易壁壘調查、對外貿易促進機製等方麵立法的突破,成為外貿法創新的亮點。但目前諸如反傾銷、“TBT/SPS”問題、以及其他壁壘等新老問題,無一不在挑戰新形勢下我國的對外貿易法製,作為和平發展的貿易大國需要不斷創新外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