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對外貿易政策、發展戰略及其調整(1 / 1)

(一)對外貿易政策調整的背景及思路——美國次貸危機對對外貿易政策的影響

商務部政策研究室課題組提出,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世界經濟麵臨五大風險;美國次貸危機拖累全球經濟、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美元持續貶值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穩定、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經濟失衡導致保護主義升溫。這些對我國產生以下影響:外部總體環境趨緊;人民幣彙率問題繼續升溫;環境、糧食領域出現新摩擦;出口增速減緩;“走出去”的外部製約因素加大;美歐與我國貨幣政策反向調整可能導致熱錢湧入。應對當前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更好地防範和化解外部衝擊和風險,我國在對外貿易政策中應特別重視以下問題:一是調整對外貿易政策思路,實現五個轉變:從重貿易政策調整轉為采取綜合措施應對;從重創彙轉為重用彙;從重商品貿易轉為商品與服務貿易並舉;從重“引進來”轉為“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從重出口重投資轉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二是保持貿易政策基本穩定,穩定出口、擴大進口。三是把擴大對外投資作為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點。四是靈活利用高層經濟對話機製,穩定雙邊經貿關係。

李俊、王立從美國次貸危機的特點及最新發展出發,分析了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影響的主要傳導途徑:需求傳導、彙率傳導、價格傳導和貿易政策傳導。並通過2008年1-6月的數據,對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作簡要分析,指出中國對美出口金額大幅下降,中國對美在價格較低的生活必須品方麵的出口增長較快,但價值較高的耐用品和奢侈品出口增長動力不足。由於次貸危機對我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還在不斷發展,我國應作好應對準備:利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製,加強國際經濟政策協調,防止次貸危機向中國過度傳導;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彙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彙率傳導因素;高度重視美方激進的貿易保護行為,有效化解中美貿易摩擦,防止次貸危機的貿易政策傳導;深化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轉換美國市場的進口需求。

(二)現行對外貿易政策調整的影響

2006和2007年政府對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實際上是對傳統出口退稅政策的反向操作,從目前的實施效果來看,已初步實現了調整的政策目標,既有效地抑製了出口的過快增長,又明顯地提升了出口產業結構。但由於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未來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重心應是通過差別出口退稅率的實際提升和優化出口產業結構。王曉雷認為雖然2006和2007年,我國出口的絕對規模仍在加速擴張,但政府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目標中的抑製出口規模過快增長,講的是“增速”而非“增量”,而在“增速”上,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已顯示了一定的效率。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重心是通過對出口退稅率的差別化即幅度不等的調整,實現對出口產業結構甚至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而通過各種數據對比,證明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各類產品的份額都有增減,且該增減與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目標基本一致。

(三)對外貿易要樹立新的戰略導向

國內對“出口導向”模式的反思主要出現在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李計廣、桑百川認為,“出口導向”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已不能適應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因此,為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改善出口國際環境,我國可實行“中性”貿易戰略。“中性”貿易戰略包括:從戰略目標來看,以國家利益為核心並追求多重目標;通過國際規範的政策措施推動出口貿易的發展;加快製定並實施進口策略;實施有管理的貿易自由化政策;以及挖掘大國的國內市場優勢等。

陳萬靈、孫曉豔也提出采取“中性”貿易戰略,加快外貿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對外貿易內部各項平衡的建議。認為中國外貿依存度不斷上升,使對外貿易總量迅速增加,一些貿易問題隨之而來:進出口依存度與貿易不平衡,加工貿易發展快於一般貿易,服務貿易滯後於商品貿易發展,外貿依存度區域性失衡,外貿依存度上升的支撐力逐漸降低。而富餘勞動力就業和收入增長的壓力、多年出口導向政策培育形成的出口競爭力要求保持外貿持續增長,在增量方向上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基本思路是穩定外貿政策,促進加工貿易轉向升級,大力挖掘內需和進口潛力,拓新型市場,實行出口市場多元化,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加大服務業體製改革和開放等。

趙玉敏認為當前經濟異常動蕩,充滿風險,但對中國製造業來說是一難得機遇。應適時把握出口節奏,貿易保護主義依然是美國向中國施壓的一種有力武器,但瞄準的目標並非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中國金融產業。進入並掌握中國的金融產業也就掌握了中國經濟的製高點。因此,保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的適度規模和節奏是件有戰略意義的事情。此外,繼續做強製造業的關鍵是優化製造業的發展環境,大力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製造業升級服務。